在新德里的国际安全论坛上,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上演了一出尴尬的“独角戏”。 他高调抛出“中国是菲印共同敌人”的论调,试图拉拢印度加入美菲日澳的“反华小圈子”。 然而,印度国防部高官集体沉默,仅派中层官员敷衍回应。 这场精心策划的“反华拉拢”行动,最终沦为国际外交场合的“翻车现场”。
布劳纳此次印度之行可谓煞费苦心。 他在“瑞辛纳对话”安全论坛上,不仅提出“中菲印三边对抗”的激进概念,更力推将印度纳入美菲日澳组成的“Squad”联盟。 按照菲方设想,同为“中国邻国”的印度应当一拍即合,联手在南海问题上制造压力。
然而现实给了菲律宾一记重击。 印度高层全程避谈敏感议题,连礼节性回应都欠奉。 这种冷遇背后,折射出印度对当前国际格局的清醒认知——莫迪政府第三任期明确将经济发展置于首位,而中国正是印度手机零部件、原料药、光伏产品的最大供应国。 在印度股市震荡、外资撤离的背景下,贸然加入反华阵营无异于自毁经济长城。
印度此次冷处理绝非偶然。 作为“四方安全对话”成员,印度长期坚持“战略自主”,即便面对美国压力也仅作象征性配合。 对于南海问题,印度始终将其定位为“域外国家”,其海军力量更聚焦印度洋防务。 有印媒尖锐指出:“让老旧军舰跨越马六甲海峡挑衅解放军,等于主动送上门当靶子。 ”
莫迪政府近期多次释放对华缓和信号,用“家庭成员矛盾”比喻中印关系,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这种务实态度既安抚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又避免了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即便是美国暗中支持印度反对派炒作“对华软弱论”,莫迪仍坚持推进中印经贸合作,展现出成熟的大国外交智慧。
布劳纳的尴尬遭遇,暴露出马尼拉当局的三大认知偏差:菲律宾误将自身视为“棋手”,实则在美国战略中仅是随时可弃的“棋子”。 去年仁爱礁对峙时美军临阵脱逃的场景,早已预示了今日结局。
马科斯政府因逮捕前总统杜特尔特引发政治动荡,炒作南海议题实为转移国内视线。 但这种“内病外治”的策略,反而加剧了东盟国家对菲律宾“麻烦制造者”的负面评价。
中国在南海已形成海警巡航、渔民协作、外交斡旋的立体防线。 菲方组织的多次“碰瓷”行动,均遭中国海警专业执法反制,连本国网民都嘲讽政府“只会演戏”。
菲律宾的孤立处境在东南亚尤为明显。 越南、马来西亚等南海声索国均拒绝跟随菲方挑衅,印尼学者更直言“菲律宾正在破坏东盟团结”。 这种集体沉默反映出地区国家的共同认知: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印度此次的“冷处理”策略,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外交范本——实力不足时,清醒的头脑就是最好的盾牌。 正如印媒《经济时报》的警告:若卷入反华同盟,第一个崩盘的将是卢比汇率。
这场闹剧最终揭示了一个硬道理:没有实力的外交表演,就像没有罗盘的渔船,注定在风浪中迷失方向。 而对于中国而言,时间与实力,永远站在理性与和平的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