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伍连德在鼠疫实验室。(图片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伍连德书院)
1912年11月,中国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在哈尔滨成立,伍连德出任总办兼总医官。他在东北筹建了多所医院和实验室,平时应诊,疫时防治。 伍连德认为,阻断疫情的关键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他联合多位医界人士多次呈请北洋政府设立专门性国家防疫机构。1919年3月,北洋政府在北京设中央防疫处,专门开展疫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领导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期间,伍连德曾多次在国际场合强调中国应自主管理检疫事务,并向南京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宜。 1929年12月,国际联盟卫生处派调查团来华调查检疫,伍连德、金宝善、蔡鸿代表中国随同调查。其间,三人向南京国民政府提交了收回中国检疫主权的书面报告,并通过与调查团的交涉达成协议。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任命伍连德负责收回检疫主权的具体事宜。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成立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伍连德任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监督。此后,厦门、汕头、汉口等检疫处(站)陆续由全国海港检疫处接收。 从前往天津赴任到于危难之际抢救东北再到推动收回检疫主权,伍连德于动荡时局中先后痛失2位爱子和第一任妻子,也曾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而被拘留,但悲痛与磨难从未动摇他推 动中国近代抗疫检疫事业发展的决心 。
伍连德塑像。(图片来源:伍连德故居微信公众号)
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 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伍连德在华30年里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学术会议,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办双语期刊《中华医学杂志》,将先进的科学思想、社会改革观点引入中国。 有感于中国缺乏自主建立的现代综合性医院,伍连德多方奔走呼吁募捐,于1915年创立了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据统计,伍连德先后在中国主持建立了20余所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中国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的伍连德故居。(图片来源:伍连德故居微信公众号)
此外,伍连德在对比研究中外医学发展史时发现,中国医学起源虽早但在近代发展进步受限。西方的医学史著作中谈及的中国医学内容篇幅简短且“往往多所乖误,而未能得起真相”。 伍连德认为,一味地漠视中国本土医学不仅会让西方世界误以为中国自古无医学,而且无助于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建立。为“矫正外论”,伍连德与医学史家王吉民搜集资料、潜心研究,用10余年时间完成《中国医史》的撰写。
伍连德(前排中)与友人的合影。(图片来源: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1935年英文版《中国医史》面世。两位医学家用西方近代的史学理念系统介绍了中国的医学史,搭建医学进化史观。该作填补了中国学者向世界介绍中国医学史的空白,受到国际科学史界的高度评价。伍连德也展现了主张中医科学化。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伍连德在上海的寓所被日军飞机炸毁。伍连德无奈举家回到马来西亚槟城,继续行医救人。他也通过书信等方式与中国医学界保持联系,关注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并提供支持。 1960年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槟城寓所去世,享年81岁。伍连德曾在自传里表示,他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他衷心希望中国能更加繁荣昌盛。 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布了1935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的名单,伍连德位列其中,成为首个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在提名表格“国家”一栏中,伍连德填写的是中国。 历史远去,余音未结,今天的中国医学界依然能感受到伍连德留下的温度。伍连德的治疫理念与科学精神仍指引着后世的脚步,成为一代代中国医者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种。资料来源:中国侨网综合《沈阳日报》、中国新闻网、北青网、文汇客户端、上海中医药杂志等
作者:刘洋
责任编辑:马海燕
她让75吨的中国盾构机穿越了喜马拉雅山脉→
侨商谈海外仓:为中国企业跨境出海“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