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生下一条蛇

文化学者黎荔 2025-02-18 01:04:20

作者:黎荔

今年是乙巳蛇年,对中国古代关于蛇的传说故事,我很有探究的兴趣。我发现于蛇在中国典籍中的形象复杂多元:既是创世神灵(女娲)、祥瑞化身(比如《淮南子》中的隋侯之珠),又是灾异象征(比如《山海经》中的肥遗),还是人性的考验者(比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这种矛盾性恰恰映射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未知的想象,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从《山海经》的蛮荒异兽到《聊斋》的深情蛇女,蛇的故事不仅是文学母题,更是中华文明认知世界的一面棱镜。

在中国古代典籍提到蛇的文献中,有一则故事很有温度,颠覆了蛇的冷血形象,赋予它了非常温暖的人性情感。这就是晋朝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的“窦奉妻生蛇”故事。《搜神记》主要内容是记载鬼神怪魅,是较早集中记述神话传说、俗闻逸事的专书,共搜集故事464篇。书中故事大都源于神话传说、宗教演绎和民间传闻,虽然虚妄荒诞,却也各有理寓。

“窦奉妻生蛇”故事,原文如下:“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生子武,并生一蛇。奉送蛇于野中。及武长大,有海内俊名。母死,将葬,未窆,宾客聚集,有大蛇从林草中出,径来棺下,委地俯仰,以头击棺,血涕并流,状若哀恸,有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

故事的背景是东汉时代,定襄郡太守窦奉府邸内,紧张与期待交织。窦奉的妻子正经历着分娩的剧痛,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新生命降临,窦家为孩子取名窦武。可谁也没料到,与窦武一同诞生的,还有一条蛇。这个故事读起来,是不是和哪吒故事有点相似,都是母亲生下了魔丸——非正常人类之子。这个蛇子与兄弟窦武同时生下,说明了他们是一对双胎胞。以蛇是卵生的生物属性来看,母亲生下的应该是一个蛋,裂开的蛋里面有一条幼小的蛇。父亲窦奉把蛇子放生到田野中,他内心的纠结应该和李靖差不多,既有非我族类、畏惧人言的恐慌,但一丝亲情的牵绊,又让他没有挥剑斩蛇,而是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把这蛇子放归绿野,看着它消失在草丛间。蛇子被送走后,母亲应该异常难过吧?

时光匆匆,窦武在岁月中成长,凭借着自己的品德与才学,在国内声名远扬。然而,命运的阴影悄然笼罩。窦武的母亲,那个温柔而坚韧的女人,生命走到了尽头。葬礼那日,阴沉的天空仿若也在为逝者默哀。墓地周围,送葬的客人们神色哀伤,静静地伫立着。就在众人准备将灵柩移进墓穴之时,一阵沙沙声从树林草丛中传来。一条大蛇缓缓爬出,它的身躯在地面蜿蜒,径直游向灵柩,而后盘绕其下,头一低一仰地弯曲着,像是无限悲泣的样子。它用头敲击着灵柩,眼泪混着鲜血从眼中滑落,滴落在冰冷的土地上。在场的人都被这一幕惊呆了,心中满是震撼与敬畏。不多久大蛇就离开了。双胞胎哥哥窦武知道,那蛇是他的弟弟,是弟弟来送别母亲了。目睹此景的人们,交头接耳,纷纷认为这是窦家的吉兆,预示着窦家未来必将福运昌盛。

故事很简略,没有说蛇子是如何长大的。如果我来编写这个故事,我会写母子连心,从那以后,母亲在家里置了个小佛堂,每日都要放上几盘贡品,然后一个人在里面待一会。每到月黑风高、夜深人静之际,那条蛇经常悄无声息地出入母家,而母亲也心有感应,在佛堂中母子相会,母亲用精心准备的贡品来饲喂儿子。眼看着那小蛇一天天长大,被喂养得油光滑亮、摇头摆尾。只是等到蛇子越长越大,直到一丈多长,母亲意识到这可能会引起大家的恐慌。她便跟蛇子说:“你长大了,能独立生活了,你走吧。”蛇子虽不舍,可还是听话离去了,从此不再在母家出入。

时光匆匆,双胞胎哥哥窦武在岁月中成长,他常趁家人不注意,溜到府邸后的山林中玩耍。一次,年幼的窦武在山林里迷了路,四周静谧得有些可怕,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他又惊又怕,眼眶泛红。就在这时,一条大蛇从草丛中缓缓游出,它的眼眸透着温和与关切。窦武本应害怕,可心中却莫名涌起一股熟悉感。大蛇绕着窦武缓缓爬行,似乎在引导他。窦武鬼使神差地跟着它,不一会儿,就看到了熟悉的府邸轮廓,他惊喜地朝家跑去,而大蛇则悄然隐没在山林中。

此后,窦武在山林中又与大蛇偶遇过几次。有时,窦武会坐在溪边,向大蛇倾诉自己的心事,无论是学业中的困惑,还是对未来的憧憬,那条蛇总会静静聆听,偶尔摆动身躯,像是在回应他。山林之间,一人一蛇,仿佛有着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凭借着自己的品德与才学,窦武在国内声名远扬。直到母亲去世后,灵柩还未下葬时,宾客聚集墓前,这条大蛇又在林中出现了,它用头撞着灵柩,血泪并流,俯仰盘屈,为亡母送葬极尽哀泣,其哀恸之情,与人子无异。

窦武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扶风人,东汉时期外戚、学者,西汉窦太后的十一世孙,大司空窦融玄孙,定襄太守窦奉之子。延熹八年(165年),因长女窦妙被立为皇后,于是以郎中迁越骑校尉,封槐里侯。窦武在东汉末年广受好评,要知道汉朝历史上,哪一个外戚不是权势熏天、专横霸道?而窦武一生唯一的爱好似乎就是搞学问,他品行高尚,精通经学,史书说他是一位教授型的人物。年轻时以经术德行而著名,名显关西。在职期间,多方征辟名士,所得两宫赏赐,悉数散发给太学诸生。因此,在当时天下,窦武身上的标签是——名士,而非——外戚!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大将军窦武迎立解渎亭侯刘宏登基称帝,史称汉灵帝。灵帝继位,窦武晋封闻喜侯,辅佐朝政。只可惜,窦武的大将军职位,只做了8个月时间,他作为国之柱石虽正直有贤名,但心慈手软,犹豫不决,剪除诛杀宦官不力,反被挟制,最终功亏一篑。窦武集团从而没落,窦武自杀于洛阳都亭。东汉王朝的命运再次转到宦官手中,至此沉沦,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朝,统治四百年的大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根据《搜神记》中的传说,窦武与灵蛇乃一母同胞,那么蛇有鳞,兵甲之象也,与蛇有着独特羁绊的大将军窦武,既带领窦氏家族再次登上外戚专权的历史舞台,手握兵柄、权倾朝野,同时也逃不过后来兵败被枭首、家族被夷灭的命运。

从大将军窦婴,到大将军窦宪,再到大将军窦武,沉浮达三百多年、一门三太后的窦氏家族,是大汉王朝最为权倾一时的外戚集团。作为皇帝的舅舅,这些外戚家族,对于皇帝来说,需要的时候扶立辅政,不需要的时候,就无情地将他们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窦氏家族的几起几落,亦是令人唏嘘不已的千古悲叹。说起来窦武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好人的悲剧故事。但所谓“人不染红尘、红尘自染人”,在朝政倾轧的东汉末年,他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相比兵败枭首的残酷血色结局,我还是更喜欢大将军窦武人生早年的故事:

定襄郡的土地上,蛇与婴孩一同降临,命运的丝线就此缠绑。蛇被放逐于绿野茫茫,却在山林间守望,那懵懂的少年窦武,是它心底的一抹光。山林迷路时的引领,溪边聆听时的安静,每一次相遇与陪伴,都藏着无声的深情。当母亲的生命走向终章,葬礼的阴云笼罩四方,蛇从草丛中急切游出,奔赴这最后的哀伤。它盘于棺下,磕头凝望,血泪滑落,浸湿土壤,那是对母亲无尽的眷恋,在寂静中奏响悲怆的乐章。众人惊叹,视为窦氏之祥,却不懂蛇内心的柔肠,那是来自血脉的牵系,是母子之情的千古绝唱,也许还有对胞兄的命运哀悼。人间的种种纷争总是风尘污淖,只有蛇子为母送葬的故事,化作传奇,在世间回荡,诉说着生命与爱的悠长。在岁月长河里静静流淌,这份爱,永不退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