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影视形象 图侵删
其实他在试图规避风险。
首先,在复杂的曹魏立储之争中,他与曹植交好,同时还送给太子曹丕王髦所铸之剑。
据《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注引《典略》:
“初,脩以所得王髦剑奉太子,太子常服之。及即尊位,在洛阳,从容出宫,追思脩之过薄也,抚其剑,驻车顾左右曰:‘此杨德祖昔所说王髦剑也。髦今焉在?’及召见之,赐髦谷帛”。他与曹植的交往,除了基于文学才华的惺惺相惜外,可能还有政治投机的利益考量。
曹操对曹植的喜爱曾多次流露,比如曹操曾有意让曹植担当出征重任,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立储的重要信号,这让杨修认为在曹植身上下注回报可观。
同时他也明白曹丕是很有实力和地位的。他不敢完全忽视曹丕。送宝剑给曹丕,是一种示好行为,旨在避免与曹丕交恶,为自己和家族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留有余地,以防曹植最终未能成为世子,自己不至于完全失去与曹丕的联系而陷入困境。
不管是出于己意还是来自其他人的压力,他都要缓和与曹丕的关系,这也是在给自己留一丝存活的机会,只要有一丁点可以打入的楔子,他或许认为以他家族的关系网,还是有转圜的余地。
杨修影视形象 图侵删
其次,曹操的健康状况可能也影响了杨修对自身安全的风险规避。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步入暮年,长期的南征北战和政务操劳,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虽然没有史料证明他已经病入膏肓,但是从当时的战事安排以及他的行动来看,身体状况不佳已是不争的事实。他可能也感觉自己时日不多,那些有可能影响政权稳定的因素,都被他格外关注,而杨修,就是他眼中的隐患。
杨修那句 “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又可惜” 对 “鸡肋” 口令的解读,不仅扰乱了军心,更让曹操意识到自己的心思能被杨修轻易看透。此外,杨修提前预知对外事务并备好对答记录的事情,也不止一次地发生,这令曹操深感不安。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如果把杨修这样能将自己的心思揣摩得如此透彻的人,留在儿子身边,日后极有可能成为政权的不稳定因素。
再加上杨修出身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家族根基深厚,人脉广泛。更为关键的是,他还是袁术的外甥。养虎遗患,他必须把所有可能威胁曹魏政权的后患除掉。
正如《后汉书・杨震传》附《杨修传》所记载:
“修之几决,多有此类... ...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在曹操杀死杨修后的一百多天,他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杨修影视形象 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