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大棒,损人不利己!中方全力迎战,反制一项接着一项

李杰新观察 2025-02-07 23:20:13

图为特朗普

本期话题,特朗普关税大棒,损人不利己!中方全力迎战,反制一项接一项

特朗普再次以关税为武器,向各国挥舞。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项命令从2月4日生效。但2月3日,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宣布采取举措,阻止芬太尼和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后,特朗普宣布暂缓对两国的关税措施,给予30天的缓冲期。

从短期财政收入角度来看,特朗普所认为的“好招”,能为美国政府提供急需的资金。目前美国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根据美联储数据,2024年美国的国债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2024财年的联邦政府预算赤字为1.83万亿美元,连续两年超过其GDP的6%,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而关税是一个直接而迅速的收入来源。通过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关税,尤其是取消“低值豁免”政策,美国海关能够收取更多的关税收入。据统计,2024年,美国消费者通过低值免税政策从全球进口了约480亿美元的商品。

图为美国海关检查

取消这一政策后,这些商品将不再豁免关税,直接推动美国海关收入的增长。短期内这一收入可以弥补部分财政赤字,尤其是移民遣返、联邦雇员辞退等支出问题,急需这笔收入来填补财政缺口。

其次,特朗普希望通过关税“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作出让步,并促使美国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回美国。理论上,加征关税旨在提高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从而鼓励美国消费者购买更多国产商品。特朗普政府曾多次提到,通过关税政策,美国可以“迫使”中国改变其贸易行为,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特别强调,要减少对中国制造品的依赖,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然而,一些观点认为,这一政策可能导致制造成本上升,因为许多美国企业仍依赖中国制造的原材料与组件。长期来看,这种成本增加可能反而损害美国消费者与制造业的利益。

图为中国青岛港

第三,特朗普通过加征关税,旨在推动美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寻找替代选择,尤其是在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中。美国制造商可能会在东南亚或其他国家寻找更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降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这一政策被视为美国“去中国化”战略的一部分,意图削弱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然而,实际操作中,替代品的寻找往往涉及高成本、供应链重建及不确定性,可能不会立即见效,反而可能延长美国企业的过渡期。

在2月4日特朗普关税政策生效之际,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作出反击,宣布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这些反制措施不仅包括关税加征,还涵盖了出口管制、反垄断调查等领域,体现了中方在维护国家利益时的战略灵活性与多样化手段。

中方的第一项反制措施是加征美国进口商品关税。根据财政部公告,此部分2月10日起,中国将对美国原产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的关税,对原油、大排量汽车、皮卡、农业机械等商品加征10%的关税。

图为美国汽车福特

这一关税清单的选择,体现了中方反击的精准性和策略性。能源领域的物资,如煤炭和液化天然气,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重要产品,通过加征关税,可以直接打击美国在能源市场的影响力。同时,汽车和机械等产品的加税,也触及了美国制造业的核心,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主推的“美国优先”政策中,这些领域被认为是支持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关税反制外,中国还启动了对某些重要稀有金属的出口管制措施。这些金属包括钨、钼、铟等,广泛应用于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稀有金属生产国,掌握着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这些关键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中国不仅能够在经济上形成反制,还能在技术和战略层面上对美国施加压力。

图为谷歌公司总部

此外,商务部还将美国PVH集团和因美纳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同时对谷歌公司进行反垄断调查也是一项重要举措。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产物,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是倒行逆施,逆全球化的做法。中国依法依规对谷歌在华行为的调查既是一种回应,也彰显了中国在保护自身市场与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方面的决心,自然无可指摘。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战,表面上看似是为了保护美国的本土制造业。但细细观察,这场关税战其实充满了虚张声势的成分,尤其是当我们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审视这一行为时。

图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

尽管特朗普一再高调宣扬“美国优先”,推动关税政策的实施,但他忽视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现实,世界绝大部分制造业的产品都已经融入了“中国元素”。无论是消费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还是日常消费品,全球产业链几乎都无法绕过中国制造的参与。从苹果手机到汽车,甚至是一些高端医疗设备,中国不仅仅是全球供应链中的“生产基地”,还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枢纽。

中国制造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美国的消费市场,无论是高端产品还是普通商品,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美国企业将生产线外包给中国或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享受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优势。在这个过程中,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显然忽略了全球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图为美国钢铁公司的片材产品

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保护美国制造业,但这一策略却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若抛开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美国相关企业和消费者将不得不承担更高的成本。例如,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对钢铁、铝制品等行业实施关税,但这些行业的就业并未显著回升。

相反,因关税导致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反而令依赖这些材料的制造行业出现裁员现象,削弱了整体经济的竞争力。同时,无论是直接的消费品价格上涨,还是间接的产业链成本增加,关税最终会传导到普通消费者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制造业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在短期内完全替代中国制造。美国的制造业虽然在某些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相比中国,它在很多低成本和高效生产领域仍然处于劣势。

图为中国制造业

如果美国真如特朗普所说将大规模撤离中国制造,可能带来更深远的负面影响。美国在过去几十年的产业空洞化过程中,大量低端制造业已经外包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没有找到新的生产替代地的情况下,许多美国公司将不得不面临“去中国化”带来的成本暴增和供应链中断。这不仅影响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使美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更高的价格。

总的来说,特朗普通过加征关税打击中国,短期内或许能够解决财政收入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其效果却不容乐观。关税政策可能导致美国制造业进一步空洞化,降低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甚至可能加剧经济的不平衡。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最终成为一场自损的经济战役。中方的反击措施既精准拿捏特朗普的要害,又把握了恰到好处的分寸,给后续双方的谈判留下了空间。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再次举起,但这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中国早已有应对之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0 阅读:14

李杰新观察

简介:从事军事战略、安全形势、武器装备、海洋军事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