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掌管东北行营后,为何让罗卓英当副手,而非擅长打仗的薛岳?

招晋史吖 2025-03-12 17:52:08

东北战场的局势急转直下,国军节节败退,蒋介石决定换帅,寄希望于新将领力挽狂澜。

陈诚,这位被称为“小委员长”的人,被推到前台,担任东北行营主任。

然而,真正让人意外的是,他选择的副手不是战功赫赫的薛岳,而是罗卓英。

这一决定,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

毕竟,在抗战时期,罗卓英的指挥能力一直备受质疑,而薛岳却是国军公认的战神,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

如果说东北战局已经岌岌可危,陈诚为何还要选一个能力存疑的副手,而不是最强的那个人呢?

这个决定背后,并不是单纯的军事考量,而是深深嵌入了国军内部的权力斗争。

蒋介石最初的想法,其实并不是陈诚,而是希望李宗仁接手东北战场。

李宗仁当时是北平行营主任,按理说,他的资历、战功、威望都足以承担这个重任。

然而,李宗仁看得透彻,他知道东北的局势已经不可逆转,即使去了,也不过是个背锅侠,最终选择拒绝这个任命。

李宗仁一拒,蒋介石只能在自己的亲信中寻找人选,于是,陈诚成为了不二之选。

陈诚此时正急需一个新的舞台。

此前在华东战场,他以参谋总长身份指挥作战,结果却连战连败,鲁南、莱芜、孟良崮三大战役,国军全线溃败,损失惨重。

要知道,参谋总长可是全军的指挥核心,战场如此惨烈,陈诚的责任自然不可推卸。

面对各方压力,换个地方避风头,成了他的最佳选择。

而东北,虽然局势不妙,但那里驻扎的部队几乎是国军最精锐的全美械部队,这给了陈诚重整旗鼓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东北资源丰富,谁能掌控这里,谁在未来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就能更稳固。

陈诚自然不愿放过这个机会。

既然要去东北,陈诚需要一个得力的副手。

按理说,论能力,薛岳远超罗卓英。

薛岳在抗战期间指挥过长沙会战,给日军造成巨大损失,被称为“长沙之虎”。

相比之下,罗卓英的战绩就显得平平无奇,甚至在第一次远征军作战时,还因指挥不当导致部队溃败,狼狈撤退印度。

然而,陈诚最终选择了罗卓英,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罗卓英是陈诚的嫡系,而薛岳只是土木系的旁支。

国民党的派系之争由来已久,陈诚在东北不仅要指挥作战,更要掌控资源、稳固自己的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人,而罗卓英一直是他的铁杆心腹。

相比之下,薛岳虽然也和陈诚有过合作,但两人之间并不完全信任,尤其是薛岳性格强硬,作战时经常坚持己见,这让陈诚很难完全掌控局势。

其次,薛岳太有主见,陈诚根本无法“微操”。

在第九战区时期,薛岳就因为战略问题和陈诚多次发生争执。

陈诚希望所有决策都由自己拍板,而薛岳却习惯独立指挥。

如果让薛岳担任副手,陈诚在东北的决策权可能会受到挑战。

而罗卓英则完全不同,他对陈诚言听计从,从不提出异议,这正是陈诚最需要的副手特质。

再者,薛岳在华东战场的战绩不佳,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陈诚带着他去东北,势必会引起更多质疑。

之前在莱芜战役,正是因为陈诚越过薛岳直接指挥,导致李仙洲部队被全歼,这件事至今仍被人诟病。

此时再让薛岳跟随自己去东北,恐怕会让外界更加不满。

因此,陈诚最终选择了一个不会引起太多争议的罗卓英。

然而,现实却很快证明,这个决定并不是明智之举。

陈诚和罗卓英的组合,在东北战场上的表现甚至比之前的杜聿明和熊式辉还要糟糕。

尤其是罗卓英,完全缺乏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能力,面对复杂战局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1947年冬天,国军新五军被全歼后,廖耀湘和陈诚爆发争执,争论的焦点正是罗卓英是否及时下令支援。

廖耀湘直接表示自己根本没有接到命令,而这场失误,最终让国军损失惨重。

如果换成薛岳,这种情况恐怕不会发生,毕竟薛岳在战场指挥上比罗卓英要果断得多。

最终,陈诚在东北的统治不到一年,便因战局持续恶化被撤换,而罗卓英的军事才能也再次遭受质疑。

国军在东北的败局,其实早已注定,并非单靠换帅就能挽回。

李宗仁曾评价:“东北的败局已定,换谁都无法起死回生。”这句话,或许正是对那段历史最准确的总结。

有人说,陈诚当初如果选择薛岳作为副手,或许还能多撑一段时间。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军在东北的失败,并不仅仅是某个将领的问题,而是整个战略、后勤、民心全面崩塌的结果。

即便薛岳再强,也难以扭转乾坤。

0 阅读:59

招晋史吖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