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后,小马智行Robotaxi怎么干?

袁尚说汽车 2024-12-26 03:41:04

一凡 发自 亦庄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IPO之后,小马智行的Robotaxi如何推进?

就在最近,小马智行对外分享了关于下一步的核心思路和基本看法。

虽然关于Robotaxi的定期分享,小马智行一直没有过间断,但这一次,因为刚刚实现的IPO,算是作为上市公司的第一次。

小马智行认为,IPO是一个资本和战略里程碑,只会让公司手握更多的弹药,能够更有信心迈向下一个阶段——

下一代无人车冲刺上量,证明L4大规模商业化可行。

这种可行,也有最具体的数字量级:破千。

没错,千台Robotaxi,就是小马智行的下一个关键目标。

△小马智行Robotaxi业务两大负责人:VP莫璐怡(图左,广州负责人)和VP张宁(图右,北京负责人)

小马Robotaxi的未来:IPO之后,怎么干?

Robotaxi将在2025年冲刺大规模商业化,这已成为行业共识。

小马智行也将在这一年,实现从百台车到千台车的跃升,证明L4大规模商业化可行。

投放车辆主力是小马的七代车,小马将与合作伙伴北汽新能源、广汽埃安和丰田等合作伙伴联合打造,其中丰田和广汽都是小马智行的股东,北汽还是小马智行的基石投资者。

目前基于丰田铂智4X打造的七代车已亮相,车辆动力转向纯电。

小马智行透露,第七代车的设计目标是6年运营年限,60万公里运营里程,对齐国内商业营运车辆的要求。

更长的运营年限和里程,意味着更低的车辆折旧成本。

更多的运营车辆,也意味着更高的获客收入。

收入升,成本降,此消彼长,Robotaxi盈利在望,支撑小马走向更遥远的未来:

万辆级Robotaxi车队。

在小马智行的长期设想中,2030年Robotaxi车队数可能会攀升至5万辆至10万辆,到那时小马Robotaxi将占到国内出行市场份额的1%。

当车队数突破至万级规模后,小马智行或许会考虑,从头正向研发Robotaxi车辆。

当然在小马智行看来,现在以乘用车为基础,前装量产实现Robotaxi也不会制约自动驾驶能力。

小马智行在当前的条件下,已经验证L4技术是可行的。

小马Robotaxi的现在:L4与L2,怎么看?

总体上,小马智行目前已迈入无人驾驶阶段,技术和商业化走上新台阶。

硬件方面,五代车雷克萨斯RX450和六代车丰田赛那同时服役,现役单车最长运营里程已超40万公里,也就相当于绕赤道走了10圈吧。

这也给小马新一代车型,实现更长生命周期信心。

软件方面,小马智行透露实际在2023年已跟进了端到端方案,但相比一众L2玩家,小马对端到端相对冷静。

小马不认为端到端是自动驾驶的“万能钥匙”,它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端到端和世界模型很重要,但不决定成败。

商业运营上,小马智行目前日均订单达数千单。

在城区内,运营范围已进入“二环时代”,实现火车站载客。

在城区外,如今已驶向高速,提供机场接驳。

先入城,后上高速,L4的落地顺序为什么与L2相反?

小马智行认为,L4自动驾驶和L2辅助驾驶有着根本不同,分水岭是责任的迁移,即谁是驾驶行为最终的责任方。

这是一个“得分”与“扣分”的问题。

L2辅助驾驶是“学霸”,冲刺目标是顶尖名校,99分已经遥遥领先足够好,剩下的1分得不到,“叫家长”接管就是了。

L4自动驾驶是“学神”,冲刺目标是状元,只得99.9分,扣0.1分影响也很大,不允许有任何一科不及格。

更高的速度,意味着更高的潜在风险。

因此Robotaxi要有足够的冗余系统和兜底措施,去尽可能全面地解决潜在问题,才能解锁高速场景。

看到这里会发现,无论是对技术路线的态度,还是落地场景的解锁顺序,L2与L4 都存在着不同。

这就引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L2能进化成L4吗?

在小马看来,L2和L4是两个物种,他们是在不同的约束条件和标准下诞生的不同产品。

尽管顶尖的L2+玩家,目前已实现“车位到车位”,甚至“1小时不接管”。

但距离“1万个小时”无需接管的无人驾驶,还有很远的距离。

并且填平这段距离的成本是巨大的,还是回到“得分”与“丢分”的类比。

智驾方案也许很快能从70分做到90分,成本也不高,但从90分提升至99分,投入的成本巨大,给消费者带来的实际体验提升却并不明显。

很简单的例子,仅比较最贵的激光雷达数量。

一般乘用车只搭载1颗激光雷达,车型售价往往在20万元以上。

而Robotaxi一般要上七八颗激光雷达,套件成本相比智驾套件成本翻倍增长。

1个小时接管1次的体验已经足够好,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多出的成本买单,进而实现2个小时或者10个小时接管1次?

所以说,L2向L4升维,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小马对L4的认知,来源于长期坚守,长期实践。

小马Robotaxi的过去:这一路,怎么来?

小马智行创立于2016年底,经历了Demo验证、证明L4可行、证明大规模商业化可行三个阶段。

Demo阶段,2018年2月2日,小马智行在广州开启测试,成为中国首个常态化自动驾驶测试的车队,在当时已具备固定路线下主驾无人的Demo能力。

2018年12月16日,小马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不秀肌肉,开卷产品。

2019年,小马Robotaxi实现1小时不接管,技术快速提升。但也在此时,Robotaxi驶入泥泞路段。

1小时不接管已经足够好,继续卷Demo,边际效益低。

卷Demo的年代过去了,实现“真无人”似乎又遥遥无期,转眼间很多玩家各奔东西,尝试“沿途下蛋”。

但也有玩家还在坚持,比如小马智行,开始证明L4技术可行。

融资,迭代,驶入北京路测,面向公众开放……

直到2022年底,小马获准在北京开启全车无人(车外远程)测试。

Robotaxi实现车内无人,智能驾驶一夜被打回原形。

从这一刻起,自动驾驶与智能驾驶的分界线,清晰明了。

自动驾驶技术在低谷中逐渐成熟,外部质疑声却在此时达到高潮:

无人驾驶,真的可行吗?

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Robotaxi.

行胜于言。

2023年6月,小马智行开启全无人驾驶双城直播,时长10小时——这是直播间的时长极限,不是小马无人车的极限。

10小时的直播证明了小马智行可以,无人驾驶可行。

也是在这一年,智能车爆发,高阶智驾加速上车,催熟自动驾驶产业链,把套件成本打下来了。

自动驾驶硬件成本下降,软件技术基本成熟,收入和支出两端同时向好,Robotaxi曙光已现。

2024年11月27日,以PONY之名,小马智行登陆纳斯达克。

在小马看来,IPO成功不过是又实现了一个里程碑。

端到端也好,高精地图也罢,包括IPO在内,都是小马通向自动驾驶终局的手段,而不是终局本身。

这个终局无他,一个自动驾驶触手可及,惠及所有人的终局。

One More Thing

北汽蓝谷最近发表公告,表示北汽新能源获得了合计101.5亿元的增资。

其中,小马智行认购2亿。

△图中小马易行为小马智行子公司

更早之前,小马智行还与北汽新能源签署了战略合作,携手Robotaxi量产。

而这一则公告,进一步透露了小马智行在量产推进中的努力。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前夜,小马智行与合作伙伴绑定更紧密了。

0 阅读:0

袁尚说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