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e5aa30bd30bb267fc7b3e81c502c17.jpg)
2月8日,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举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王成龙 王际凯 沈早慧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连日来,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总体楼,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现场,社会各界纷纷前来献花送别黄老,表达深切缅怀。鲜花沿围墙摆满,一路延伸。
“我们一定不能忘了,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
“黄老千古,让我们站起来了!”
“功绩长存,永垂不朽!”
山东、广东、上海、宁夏……入场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全国各地的民众送来的鲜花,整齐摆放,卡片上的留言道出对黄老的无尽追思。
“这单必须接!黄老隐姓埋名三十年,建造核潜艇,鲜花代表大家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一位快递员告诉记者,自己手中的这束花,是天津一位网友在线上平台订购的,自己接单后送到现场。
除了越来越多的鲜花,人们通过放置各种和黄老“深潜”一生有关联的物品,来缅怀这位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功勋科学家。记者现场观察到这些物品中,有核潜艇模型,还有与潜水相关的书籍。
武汉市民徐良一家三代人,前来吊唁黄旭华院士。
“黄院士是国之栋梁,我们一定不能忘了,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要永远怀念他、永远纪念他。”64岁的爷爷徐立眼含热泪,哽咽说道。
徐良告诉记者,得知黄院士逝世的消息后,他专门去图书馆借阅黄老的个人传记。“要把黄老的家国情怀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更加直观了解这段历史,向黄老学习,成长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徐良说。
“国家强大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要让孩子们知道,没有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徐立说。
“他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年轻一代深深感佩”
“小时候就听家里长辈讲过黄老的故事,教导我们要以黄老为榜样。他的离开,就像身边一位可亲可近的长者走了。”家住附近的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浩坤说。
“黄老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年轻一代深深感佩!有国才有家,他是有大爱的一位前辈。我们要接过接力棒,把黄老的心愿和遗志传承下去。”张浩坤说。
80岁的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一研究所的退休职工许志同专程前来吊唁。三鞠躬后,他走出吊唁大厅,久久不愿离去。
许志同带来自己珍藏的一份中船重工内部报刊。该刊封面上,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黄旭华的照片。
2月7日、8日,黄旭华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在闵行校区木兰船建大楼前、徐汇校区山茶社纪念碑处举行了追思活动,还有不少师生在闵行校区以黄老命名的“旭华路”路牌下献上吊唁鲜花。
在船建大楼一楼大厅的“为祖国‘深潜’——黄旭华院士专题展”前,摆放着“长征一号”核潜艇模型,不时有学生前来献花缅怀。
“我们要学习黄老甘于奉献的精神,潜心钻研,努力为国家作贡献。”船建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庞正阳在专题展的大幅黄老照片前深深鞠躬,并献上鲜花。
2月9日,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第一展区,人头攒动。
“这里是官兵的宿舍,都是上下铺”“这里是潜艇的厨房,保障官兵的伙食”……工作人员带领几名游客进入“长征一号”核潜艇舱内,一边攀爬一边介绍着。
“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完成各种试验,黄老真的不简单!”一位游客一边参观,一边感慨。
“我们应该追这样的星,学这样的人!”
“我们应该追这样的星,学这样的人!”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初三学生侯柯羽说。
侯柯羽告诉记者,在书本上学习了解过黄旭华爷爷的事迹,从网上得知黄爷爷去世的消息,自己和三位同学约定一同前来为黄老献花。
2月9日,记者赶赴黄旭华的故乡汕尾,走进黄老的母校汕尾中学。
“得知黄老去世,我们十分悲痛,全校师生都在沉痛悼念黄旭华院士。”汕尾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杨其培回忆,2016年11月,黄旭华院士回到母校汕尾中学,挥毫题词勉励全校师生:“学好本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记者现场看到,如今这句题词悬挂在学校大门,学生们每天抬头可见。2020年10月,黄旭华院士再次为该校题词:“热烈祝贺母校汕尾中学120周年校庆:爱国立德,教书育人;严谨办学,全面发展。”
“这些话语,一直激励着全校师生。”杨其培说,2017年,黄旭华将当时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部分奖金,捐给汕尾中学和白沙中学两所母校;2021年,黄旭华通过汕尾市教育基金会,再次向汕尾中学捐资。
“对黄老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杨其培说,汕尾中学以两笔捐款为基础,设立了旭华奖(助)学金。
在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努力下,中国海军核潜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如今,黄老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此生许国”的精神永留人们心中。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