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时候,战事不断,各个国家为了抢夺地盘和资源,常常会通过武力来解决争端。不过,在打仗的时候,各国之间也有一些没有写成文字的约定,以此表明自己并非野蛮之人。这里面,“两个国家打仗,不能斩杀对方的使者”就是一项关键的规则。
【古代“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由来】
这条规则的起源能追溯到周朝那会儿。周朝刚成立的时候,国内还乱得很,周武王姬发就搞出了一连串的法规来管着大家。在有关战争和外交的法规里面,周武王清楚地定下了规矩,就是两国打仗的时候不许伤害使臣,这可是个相当宽厚和善的约定呢。
周武王为啥要定下这样的规定呢?那是因为当时的周朝啊,一直都在建立国家以及完善法制的进程当中。周武王心里清楚,一个文明的国度得有清晰明确的法律与规则来管束百姓,不然国家就容易陷入乱糟糟的局面。要是任凭百姓想干啥就干啥,那建国这事不就白干了嘛!
外交使臣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他们承担着国家之间沟通联络的重任,可不能受到伤害。于是,周武王立下了不许杀害来使的规矩,这彰显出他推动周朝走向文明进步的非凡见识。而且,这一规定对后来的时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那会儿,各国之间有个心照不宣的惯例,那就是不杀使臣。有一回,宋国的国都被楚国军队给围了个水泄不通,形势那叫一个危急。这时候,宋国派了大夫华元去楚军营里谈判,盼着楚国能撤兵解围。后来,华元还去楚国住下了,差不多就跟人质一个样。
在这一整个过程当中,楚国并没有对华元加以伤害,由此可见,不杀害使臣的约定已然成为了一种惯例。华元为了拯救国家,全然不惧让自己陷入困境,他的这种勇气,以及楚国所表现出的宽厚大度,都彰显出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较为文明的外交关系。
那,不杀使臣的这个约定是咋来的呢?实际上,这可不是因为心善,而是各个国家仔细考虑得失后做出的决定。这么说吧:战争说到底就是政治的一种办法,只不过比起谈判之类的手段要更激烈些罢了。但它的核心需求还是政治方面的,并不是没个准头地胡乱杀戮。要是想花最少的力气把事儿办成,那还是得守着一些规矩才行。
具体来讲,交战国的士兵之间气氛紧张,很难把君主的意图传递出去;而使臣能够迅速在双方之间来回奔走,将政治诉求传达过去,这样有利于尽快知晓对方的态度。要是双方都有意谈判,那停战也就很快能实现了。就算谈判不成功,也能够及时清楚对方的底线,从而方便做出决策。
另外啊,打仗得有人力、物力等好多方面来做支撑,把使臣给杀了,那就等于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对取得最终的胜利没啥好处。所以说,在两国打仗的时候杀使臣,对哪一方都没啥益处。这是个相当理智且实际的抉择。
【花剌子模为何招致蒙古报复】
蒙古崛起之时,成吉思汗频繁征战,军费短缺,于是打算借助通商来满足需求。此时,强大的花剌子模恰好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贸易途径。
成吉思汗派遣使团前往花剌子模开展通商事宜,哪承想花剌子模的国王贪心到了极点,不但违背约定将使团杀害,还派出兵马偷袭蒙古商队,把财物给抢夺了去。当时成吉思汗正在远征金国呢,没办法亲自去进行报复。
据当时的人讲,花剌子模国王心狠手辣,唯利是图。使团的人被杀掉后,这国王竟然把使团头领的脑袋当成了喝酒的器具。此等行径简直野蛮至极、落后不堪,遭到了各国的斥责。花剌子模国王好像觉得蒙古正忙着打仗,不会抽出精力来进行报复。然而,他着实低估了蒙古的能耐。
成吉思汗遂派遣使者前往花剌子模,责令对方交出凶犯,并针对违约之事展开谈判。哪晓得花剌子模国王已然昏聩无能、毫无道义,竟然又将蒙古正使杀害,还对副使加以羞辱。这一行为毫无疑问是对蒙古的明目张胆的宣战以及侮辱。
花剌子模居然两次对蒙古使团下毒手,这可把成吉思汗给气坏了。成吉思汗觉得自己的部下那是战无不胜的,花剌子模这么干,简直就是不自量力。成吉思汗发誓得给蒙古百姓一个说法,绝对不会忍下这口恶气。花剌子模的这种行径,严重违背了两国打仗不杀使臣的国际规矩,成吉思汗定要让他们尝尝苦头。
没多久,蒙古军队就对花剌子模都城发起了进攻,经过一场异常艰难的攻城之战,总算把都城给攻破了,还将花剌子模国王及其部下抓住后砍头,并把首级示众。
【南宋为何斩杀蒙古使者】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那可是气势汹汹,给南宋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这个时候,南宋的军民们士气消沉,打仗是打一次输一次。
在公元 1274 年,蒙古大军将南宋的钓鱼城团团围住。随后,蒙古方面派出使者前往钓鱼城,想要南宋军队打开城门,向他们投降。然而,这一行为却激起了南宋守军的满腔怒火。
南宋的兵士们眼瞅着国家即将破灭、家园就要沦陷,心中悲愤难平,情绪异常激动。他们把蒙古的使者给抓了起来,将使者的脑袋砍下后,高高地挂在了城门之上。据说,南宋兵士在斩杀使者时手段极其残忍,那使者惨死的画面令人胆战心惊。而南宋兵士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宣泄对蒙古的愤恨,也是因为面对国破家亡的惨境而感到绝望。
随后,南宋的军民们立誓要和钓鱼城共同生死,毅然对蒙古军队展开反击。村民们表示,宋军将使者斩杀后,士气那是蹭蹭上涨,就像被打了兴奋剂似的,坚决要和钓鱼城共存亡。钓鱼城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南宋整个国家最后的奋力一搏。
这一举措对南宋来说,简直就是破釜沉舟。他们心里明白杀使者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可就算是玉石俱焚,他们也毫不退缩。杀掉使者在某种程度上让南宋的将士们士气大振,军心得到了鼓舞。接下来的战斗中,南宋将领张世杰甚至还把蒙古大汗蒙哥给诱杀了。
您瞧,南宋斩杀使者这事儿,那是弱者的绝地反击。他们宁可跟敌人玉石俱焚,也没给自己留啥后路。就因为这一决定,南宋的军民们义无反顾地跟蒙古军拼死战斗了好些年,一直到了最后的关头。虽说最终还是败了,可南宋军民展现出的那股子顽强意志,着实令人钦佩。
【时代在进步,战争越来越人性化】
要知道,在历史上,有不少次出现了违背“两国交战不杀使者”这一规则的情况。不过呢,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道德理念也在逐步提升。现今,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战争有了更多的限制。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日内瓦公约》等法规是必须要遵守的。按照这些法规的明确要求,交战国是不可以杀害那些没有抵抗能力的平民、医护人员、战俘以及谈判代表等等的。要是有谁违反了,那么肇事的国家就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
这比起古代的约定,在法律上的约束力更强。其用意在于避免战争沦为野蛮的屠戮,得保有一定的政治特性,不能偏离政治的路径。当下,尽管局部区域依旧存在矛盾冲突,但相较于历史上那种肆意滥杀无辜的情况,着实要人性化不少。现今,即便是在处于交战状态的国家当中,也有更多充满仁慈的声音出现,倡导保护弱势人群,切勿伤害无辜百姓。这和古代各国想怎样就怎样的行径截然不同。
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对战争本身展开了反思。不少有识之士倡导通过和平手段来化解争端,防止战争进一步扩大从而引发更多的悲剧。他们的付出正在促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让世界变得愈发理性和文明。而且,许多国家还构建了多种能够缓和敌对关系的途径,这一系列举措都有利于降低战争的暴力程度。
【结语】
展望未来,咱们期望能够持续完备法律法规,进而打造出文明、理性的战争准则,降低不必要的伤亡。当然了,最理想的状况是消除战争,使和平成为日常状态。然而,在战争尚难以彻底避免的现实情况下,我们仍旧需要在行动上进行自我管束,尽可能地不让无辜之人受到牵连。
就像古人倡导“不斩来使”的观念那样,在当下,我们也应当把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继承下来并加以弘扬。使世界变得更为理智和包容,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