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即使生病,很多人也都选择居家治疗;还有一些人为了增强抵抗力或服用一些保健品、补品,一些人或因“密接”而服药预防。摄取药物的机会越多,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的频率自然要增加。药物的协同与积累可激发皮肤及系统的不良反应。一旦致敏,小剂量药物重复摄入即可引发药疹。
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和外用等途径进入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甚至危及生命,是药物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也称药物性皮炎或药物的皮肤反应。很多药物可通过含于其他保健品甚至食物中以隐蔽的方式被摄入使机体致敏,类似结构的食品、药品还可以发生交叉过敏反应。某些疾病特别是病毒感染可增加药物过敏发生的危险。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而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引起。一般来说,药疹多在治疗开始后7 ~ 10天经过致敏而出现,但如以前曾接受过同样药物或同类结构的药物治疗,则可于数小时或1 ~ 2天内迅速发病。
药疹不仅仅出现皮疹,也可伴有发烧,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而且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但目前诊断药疹还缺乏可靠的实验室方法。主要根据病史及病情发展过程加以综合分析而做出临床诊断。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皮疹都要警惕是否发生药疹,特别是骤然发生于治疗过程中的全身性、对称性分布的皮疹。还要注意交叉过敏及以隐蔽形式出现的药物过敏。如大多的复方抗感冒药中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当单独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出现皮疹,可能就是药疹。
多数药疹不易与其他原因如内科疾病或其他皮肤病引起的同样症状相区别。一般来说,药疹的颜色较类似的皮肤病鲜艳,而痒感则重于其他传染病。通常药疹在停用致敏药物后可较快好转或消退,而传染病及某种皮肤病则各有一定的病程。诊断药疹,必须要排除类似的内科、皮肤科疾病。药疹对机体的危害可能超过原发疾病,严重的药疹可危及生命,因此要注意防范和及早发现药疹的发生。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