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银屑病的治疗已经进入靶向治疗时代。迄今我国批准上市并已应用于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有五大类9种制剂,小分子药物有两大类4种药物。这些新药物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如何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不仅为临床医师所关注,对于患者来说,究竟是选择新特药品还是采用传统方法,更是难以抉择。

最近,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发布了《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这份指南从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应用原则与方法、疗效与安全性、患者的筛查与监测、常见问题与对策以及特殊人群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银屑病有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和红皮病型四种类型,还有二十多种特殊形态、特殊部位和特殊人群的银屑病亚型。《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建议,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在传统治疗无效、失效或无法耐受时,或者疾病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采用系统药物时,可考虑应用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该指南还建议,对于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当传统抗风湿药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或累及脊柱、骶髂关节时,可积极应用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或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笔者认为,传统药物包括系统用药和局部外用药物以及物理疗法如紫外线光疗等,仍然是治疗银屑病的主要方法,应该作为首选。正如《指南》所述,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主要用于中重度、难治性和某些特殊类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开始前,应慎重权衡治疗利弊,严格筛选适应证,充分考虑可能的不良反应风险和经济因素,同患者或其监护人进行充分沟通,确保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新特药和传统疗法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探索,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在追求疗效的同时,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