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亮相

中国军视网 2025-04-24 11:26:40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亮相

4月24日,中国迎来第10个“航天日”,暮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55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这里升空,奏响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序曲;55年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蓄势待发,即将书写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新篇章。

问天阁前,指令长陈冬与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在欢呼声中亮相。阳光,照在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英姿勃发的自信面庞上。

在4月23日举行的神舟二十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上,陈冬深情地说:“我们乘组一定追随先辈的足迹,牢记先辈的重托,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精心操作,密切配合,跑好空间站阶段属于我们的这一棒!”

这一刻,荣耀不仅属于3位航天员,更属于千千万万为中国航天事业接续奋斗的科技工作者们。

指令长陈冬——

再赴星河 为国出征守“天宫”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占康 记者 贺逸舒

陈冬,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河南洛阳出生,硕士学位。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陆军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22年6月,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2023年3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9年前,航天员陈冬首次叩响苍穹之门,与指令长景海鹏共同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飞船起飞时,一段对话刷屏网络:“我问你爽不爽?”“爽!”

彼时的陈冬,眼中闪烁着对宇宙的无限憧憬,举手投足间洋溢着青春的热忱。进入“天宫”后,失重的新奇和兴奋很快被不适感取代。“后来,梦想治愈了我,太空接纳了我。”在太空的33天里,陈冬和指令长景海鹏身兼数职,他们既是航天员,又是工程师、科学家、医生、饲养员和农民。回忆起当时习主席与乘组天地通话时的情景,陈冬至今仍激动不已。

从太空返回后,陈冬很快就投入空间站任务的备战训练中。他渴望早日重返太空:“那种愿望就像酷夏时节吃口冰激凌,越吃越想吃。”

3年前,陈冬与朝夕相处12载的同批队友刘洋、蔡旭哲共同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实现了“重返太空,为祖国飞出新高度”的愿望。再次飞天,陈冬担任指令长,眼神中多了几分坚毅,言谈间尽显从容。

在轨期间,陈冬和队友又迎来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会师”。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从首征太空的小试牛刀,到再赴征程的大展拳脚,岁月的沉淀,为陈冬打磨出一份举重若轻的沉稳气度。

2024年,陈冬入选神舟二十号乘组并再度担任指令长。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科学实验的精准实施和舱内外设备维修防护成为主要任务。陈冬将训练重心放在操作精准度、心理稳定性、团队协同默契度与应急处置等能力的强化上。“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日常训练中点滴积累、千锤百炼。”

“只有地面多备几手,天上才能得心应手;只有地面拼尽全力,太空才能应对有力。”陈冬一再强调,“能力一定是逐步完善的,不到火箭点火那一刻,都不能停止准备。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查漏补缺,才能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

队友王杰说,指令长有丰富的飞天经验,但每次训练,他都以身作则,更专注、更细致,对队友要求也很严格。对此,陈冬认为:“航天员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征太空。飞得越多,越要做好表率,越要高标准、严要求。”

乘组3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彼此已经非常默契。“合,三头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职,独当一面。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完成任务。”陈冬对他的团队充满信心。

“星空与我相伴,祖国和我守望,星空是心之所往,祖国是朝思暮想……”陈冬创作的诗歌《祖国梦》,字里行间流淌着赤子之情。

“祖国送我上太空,我为祖国守‘天宫’。”驻留太空时,陈冬常透过舷窗凝望地球,空间站里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始终在他心中飘扬:“当我望向祖国,仿佛感受到祖国也在凝望着我。我们就像风筝,无论飞多高多远,线的另一端永远紧握在祖国手中。”400公里的空间距离,松不开心灵的紧密相连,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关注,是他勇往直前的最强动力。

工作之余,陈冬积极投身航天科普,“我希望通过分享航天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一次讲座中,一名学生激动地对他说:“我特别想成为您这样的人。”陈冬深感欣慰:“其实他并不是想成为我,而是想成为像我们这样为祖国奉献的航天人。”

陈冬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同样满怀期待:“小时候他们不太懂我的工作,看到我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里,只觉得爸爸‘好像挺牛的’。希望这次任务后,他们能真正理解我的工作,把‘好像’去掉。”

从神舟十一号到神舟二十号,陈冬亲历了中国空间站从无到有、从建造走向应用的发展历程。他说:“航天人的字典里没有‘满足’,只有‘更高’。我会带着祖国和人民的祝福,带着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带着再次进入太空的渴望,带着队友和地面的支持,再次拜访太空之家,向着浩瀚宇宙勇毅前行。”

航天员陈中瑞——

奔跑不止 以梦为翼向苍穹

■解放军报记者 王凌硕 特约记者 占  康

陈中瑞,男,汉族,籍贯河南滑县,学士学位。1984年10月出生,2003年9月入伍,200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副大队长、四级航天员,空军上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飞行员,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身姿挺拔,目光炯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陈中瑞,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亮相。聚光灯下,他的脸庞写满对太空的向往和期待。

从豫北平原的农家少年,成长为翱翔蓝天的飞行员,又成为遨游太空的航天员,陈中瑞从未停止奔跑的脚步。

儿时的陈中瑞有一双巧手,能用泥巴捏出带轮的小车,用木板制作小手枪……他极强的动手能力,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后来,家里买回一辆拖拉机,陈中瑞长大后无师自通,操纵着装满粮食的拖拉机上坡、拐弯、倒车。

多年后,无论是在空中驾驶战机,还是成为航天员操纵复杂机械,陈中瑞依旧能找到那份源自童年的快乐。他说:“这是一种天生的感觉,操作的东西越复杂,我就越兴奋。”对机械的热爱,就像一粒种子,在他的心底悄然种下。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中瑞得知,空军每年会从高三毕业生中招收飞行学员,选拔条件非常严格。于是,高中三年,他每天早起半小时跑步,自学武术强身健体……他至今还记得自己招飞成功时的情景:“飞行学院的通知书是那种亮晶晶的、会反光的银色,那是战机的颜色,也是翅膀的颜色,更是梦想启航的颜色。”

2003年,陈中瑞和战友们入学后不久,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所有学员到礼堂前集合。原来,是航天英雄杨利伟来给飞行学员们作报告。

看到杨利伟迈着矫健的步伐从身边走过,陈中瑞顿时热血沸腾。没想到,自己就这样和航天英雄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不过,想到选拔航天员的机会可遇不可求,陈中瑞还是沉下心来,决定先专心学习飞行。

经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后,陈中瑞迎来第一次体验飞行。飞机在他操纵下没有任何摇摆偏移,飞出了一道近乎完美的航迹。

陈中瑞是同批次飞行学员中首批放单飞的。“引擎的轰鸣声在耳边响起,我感到无比兴奋,好像是一只翱翔的鸟儿……”一次次驾驶战鹰滑向起飞线,他不仅练出了精湛的驾驶技术,更坚定了献身飞行的信念。

2018年,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陈中瑞意识到,曾经遥不可及的太空梦,或许就近在眼前。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严苛的选拔持续数月,一起来参选的战友陆续离开。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艰辛难行,支撑陈中瑞一往无前的,是“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坚定信念。

2020年9月,陈中瑞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虽说天空和太空仅一字之差,但是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需要在千锤百炼中加钢淬火。

基础理论学习,是陈中瑞面临的最大难关。一年要学完30多门理论课程,尤其是热力学、轨道力学等专业课,可谓挑战巨大。他咬紧牙关,白天没消化的知识,晚上接着学,还经常向队友们请教。

“战斗机飞行员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像是一只善战的鹰,但航天事业涉及众多复杂系统,更需要严格执行每一步操作。”当飞行员时,陈中瑞习惯把操作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之后,脱离手册进行操作。但成为航天员后,乘组要对照手册分工协作,一人读手册,一人操作,一人复查把关,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准确无误。

通过一次次训练,陈中瑞逐渐改变了以前在飞行期间养成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剔除了曾经不懈努力才形成的“肌肉记忆”。

一路闯关,陈中瑞终于获得了前往太空的“入场券”。“性格随和,心理素质好,沉着冷静;思维敏捷,经常会有好点子;操作上手快,一步一动,很稳当,让人很放心。”指令长这样评价他。

得知自己成功入选神舟二十号乘组时,陈中瑞兴奋不已:“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喜欢柴油伴着轰鸣的味道。后来我成为战斗机驾驶员,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现在,我更期待,作为航天驾驶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徜徉于浩瀚宇宙。”

4月23日,陈中瑞自信地站在东风航天城问天阁。对即将到来的太空生活,他充满期待。他准备了与家人、朋友的合影,还带上了父亲的书法作品,希望这些承载着亲朋祝福的物品,陪伴自己度过难忘的太空之旅。

陈中瑞说:“中国载人航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一起拼搏,实现中国梦、航天梦!”

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杰——

脚踏实地 换羽飞天终圆梦

■解放军报记者 贺逸舒 特约记者 占  康

王杰,男,汉族,籍贯内蒙古巴彦淖尔,博士学位。1989年9月出生,2021年1月入伍,200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30多年前,内蒙古阴山脚下,一位农村少年抬头遥望星空、神游八极。

30多年后,这位少年已成长为一名航天飞行工程师,肩负起为祖国出征太空的神圣使命。

他,就是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王杰。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次重要的转变。目前,王杰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身份转变:第一次,是从学生到航天人;第二次,是从航天人到航天员。

当别的小男孩忙着在泥里打滚、上树掏鸟窝时,儿时的王杰已经跟在大人身后进山放羊。上学后,他愈发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更加努力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2003年,一个普通的下午,中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老师那激昂的话语、自豪的眼神,将一粒航天的种子播撒在王杰心里。

王杰喜欢爬山。站在山顶远眺,天高地阔,长风万里。他渴望走出大山、走出草原,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高考后,王杰报考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得益于参与科研项目,他接触到一些航天科技工作者。正是这些前辈们,让他对航天事业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王杰眼中的航天人,那就是“纯粹”。在前辈们身上,他看到了踏实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这种专注,深深吸引了王杰。

2016年,博士毕业的王杰正式成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参与到某型设备的方案研制工作中。那段日子,他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完成了从学生到航天人的转变。

科研的过程,痛苦而漫长,但当一次次失败终于换来成功时,收获的喜悦也无与伦比。把航天当成事业来干,王杰觉得很幸福。

2020年9月,王杰通过层层选拔,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从航天人到航天员,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工作却大不相同。航天员对体能要求极高。而从事科研工作常年久坐的王杰,心肺功能、力量、柔韧性、耐力等方面都需要锻炼。

航天员要在离心机的高速旋转下,承受8个G的过载——这相当于将8倍的自身重量压在身上。这项训练尤其考验航天员的核心力量。课余时间,王杰争分夺秒地加强体能锻炼,将汗水挥洒在训练场上,体测成绩一次比一次靠前。

从航天人到航天员,除了身体的转变,还有思维的涅槃。对着同一本飞行手册,身为航天飞行工程师的王杰,时常忍不住去琢磨操作步骤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当他还在一行一行地看手册时,队友们已经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操作。

这件事对王杰触动很大。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想办法尽快让大脑里的“理论”更好地转化为实际操作。一遍遍细致观察队友们的一举一动,他逐渐心领神会。在看似常规的操作中,他发现了动作的美感,“原来操作也是有逻辑的”。

如今,王杰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拥有强健的体魄、熟练的操作技能,还保留了科研人员惯有的细致作风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他训练时常随身带个笔记本。尽管现在已经有各类电子设备可以用来做记录,他还是更喜欢手写笔记。队友偶有遗忘的知识点,总会向他询问。王杰说:“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笨人,坚持隔段时间就鞭策自己把不熟悉的东西再过一过。”

傍晚的操场上,王杰和陈冬、陈中瑞一起奔跑,他们步调一致,呼吸同频,仿佛要融为一体。经验丰富的指令长陈冬、善于操作的陈中瑞以及理论扎实的王杰,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他们有充分的信心将此次任务完成好。

得知儿子即将飞天,远在河套平原小村庄里的父母很高兴。这些年,他们在家乡,远远望着儿子上学、工作、结婚、成为一名航天员。至今,王杰仍感激父母的教导:“他们让我懂得吃苦和担当。”

从阴山脚下到浩瀚太空,家庭赋予他脚踏实地的品质,祖国点亮他仰望星空的梦想。回望来路,王杰最深的感悟是:“人生要有梦想。当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交会对接’,并为之奋斗,每一分努力都熠熠生辉。”

圆梦太空之际,王杰期待着,将飞行的感受记录下来,未来与孩子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经历;他还期待着,体验舱外行走的感觉,在遥远的太空眺望家乡的山川草原;他更期待着,与两名队友一起圆满完成任务,让汗水浇灌的种子开出最美的花。

0 阅读:0

中国军视网

简介:中国军视网是全国最大最专业的军事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