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里的云南虫谷以诡谲神秘而著称,它的取景地就在翁丁佤寨。这个神秘色彩的秘境,是中国最后的原始村庄,还是中国唯一的“黑色”皮肤村。
佤族是跨境民族,在外的高棉族,在中国是佤族,女子叫“黑珍珠”;男子是“黑牛哥”。
因为佤族人有南亚黑人的血统,所以皮肤颜色较黄种人深。
说起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翁丁村,也很有意思。她的名字说法不一。
有说,翁丁在佤语言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还有说:“翁”为水,“丁”为接,翁丁,就是有几条小河相接的地方,总之是山清水秀好风光的地方。
去过翁丁寨的网友无不赞美那里的特色房屋和美食。
游人还没进村,就已经被一缕缕香味吸引。走近了瞧,才发现翁丁村的街边,就能吃到许多美食:有鲜嫩多汁的烤肉、酸甜开胃的冒子米线、柠檬清香的包烧鱼,还有混合了秘制酱料的粑粑卷……
云南人说:“在外几年的云南人哭了!好久没吃到我们云南的各种美食了……”
吃在四川的网友也高度评价:“我人在昆明读书,吃过一次鸡肉烂饭,太好吃了!回去一直想做,但是家里面没有老缅芫荽,根本做不出来呜呜,馋我啊!”
“人均不到50,每天都是怀念云南的一天!”
除了吃,就是迷人眼的原始村落群。佤族的房屋别具一格,整个寨子放眼望去,都是干栏式的竹木房子,跟周围茂盛树林和起伏的山川融为一体,远看像翠绿森林里一个个巨大的蘑菇。
房子下层用圆木支撑,就地取材,底部铺上竹板,围墙也是竹板。
用细长的茅草编织成屋顶盖在上面,屋檐伸出一截,即能遮阳又能挡雨,一举两得。
这里的佤族人民非常好客,每当有人来游玩,他们总会跳起舞来,敲起木鼓,唱起“加嘞加嘞塞”来欢迎。
在1700多年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就是说的这里。
诸葛丞相把生成稻米的和种植的技术传给了佤族人民。使得靠山吃山的原始村落的人们可以吃到粮食,他们非常感谢孔明先生的大恩大德。
于是,佤族先人跟诸葛丞相约定,替祖国坚守南疆大门,不让外族侵犯,他们世世代代没有忘记这个约定,坚守着每一寸土地。
1934年,英军侵犯云南,英勇无畏的佤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同仇敌忾,以班洪王为首的各部《17部落王敬告祖国同胞书》:“自昔远祖,世授中国扶绥,固守边疆,迄今数百年。阿祖阿公之世代相传,誓洒热血,不做英殖之奴……”
他们尊称诸葛亮为“阿祖阿公”,组建起一支佤族部队,奋起还击来犯的英军,最终击退列强,保卫了南疆!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佤族人唱着《佤族人民唱新歌》,欢天喜地地打起鼓,跳起甩发舞,迎接新生活。
这时,佤族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的状态逐步走向现代文明。
虽然世界变化很快,但翁丁村还保留着日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社会习惯,淳朴的风土民情下,还有许多佤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在寨门口,有“摸你黑”仪式,领头人会用黑色涂料在游客额头一点,表达祝福。
棕黑色皮肤的佤族人特别喜欢黑色,他们以黑为美,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热情奔放。
在村口就能看到许多漂亮的长发佤族姑娘,跳起激情的甩发舞,来欢迎四方来客。
黝黑皮肤的健壮小伙会敲起木鼓,也跳起舞来,欢迎游客光临翁丁村。
走进村寨,是一片开阔的打歌场地,就如同进入一场沉浸式真人实景剧。平时寨子里剽牛、拉木鼓等佤族特有的集体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
剽牛是寨子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将拴在剽牛桩上的牛杀死,但杀牛用的不是刀,而是标枪,每当寨子里有重要的活动,都会举行这样的仪式。
佤族人民视木鼓为神圣尊贵的乐器。在每个佤族村寨里都有一对木鼓,恭敬地放在竹制木鼓房里。
在佤族传说中,先祖的木槽在远古的大洪水中拯救了佤族,它就像佤族的诺亚方舟。制作木鼓的日子就成为佤族最盛大的节日,叫拉木鼓。
拉木鼓的时候,全寨人一起出动,到山上精挑细选一株大树,砍倒后众人齐力拉回村里。
邻村寨的人也会闻声而来,他们一边拉一边有节奏地喊着号子拉动原木,周围的人唱起拉木鼓歌,边歌边舞。
到了翁丁村一定要去龙摩爷看一看,龙摩爷意为挂牛头的森林圣地。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牛在他们心中是神圣、吉祥庄严的象征。
所到之处,树上藤蔓上到处挂着牛骷髅头,会让胆小的人有点不寒而栗!其实,这个挂牛头的习俗源于人头祭祀。
很久以前,在春耕播种前,佤族人会以武装的方式去其他部落猎取敌人的首级。
砍头的方式还很奇特,他们会选择头发胡须茂盛的壮丁,不会一下砍掉人头,必要数刀割下,否则他们会认为自己也容易被砍头。
回来以后,佤族勇士把人头挂在木桩上,通过一定的祭祀仪式加以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平安。
到了第二年,换掉旧人头,把新人头再挂上去。听起来是不是很血腥?所以,在1958年,废除了用人头祭祀,多用牛头桩代替。
虽然佤族人头祭祀如此彪悍,但佤族人是外表奔放,内心柔软,心灵手巧的民族。
这里的原始古寨曾两度被大火吞噬,一次是2013烧的,一次是2021年,一场大火烧毁,105间房屋,烧得只剩下4间。
浴火重生后,勤劳的佤族人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了家园,加大了防火措施。
但是翁丁人的茅草房既要防火也要靠火。因为,每年下雨过后,如果没有火烘着房子,很快就会腐烂。
火塘是翁丁人的心脏。每家每户都有着常年不息的火塘在燃烧,人们喜欢每天围着火炉喝翁丁茶。
重建后的翁丁村,消防自动化,每日都喷淋两次,每一个茅草屋里都有自动喷淋两次。常态化的洒水作业也变成了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喷淋的时候,巨大的水柱倾泻而下,当遇到阳光时,就会产生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煞是好看!
那么,有驴友就奇怪了,好好的房子天天喷淋,那还怎么住人呢?
其实,这些保护村寨不再失火,原来的村民早就搬到新盖的翁丁寨子里去了。他们只是白天来这里工作、表演节目,做自己想做的事。
到了日暮西沉,他们会回到新家继续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这样,既有了收入,又不影响居住。
这些年,随着地方大力宣传,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小众秘境——翁丁村已经被许多爱好旅游的光顾。
他们在这里拍照打卡,欣赏美景如画,跟村民们一起唱歌、跳舞,还可以学习佤族织锦,自己亲手编织一个佤族特色的包包,刷爆朋友圈。
佤族特色的黑红两色相间的民族服饰,更是许多青年男女的最爱。
还可以在脸上涂上“娘布洛”。把锅底灰、牛血、泥土拌成泥,涂抹在身上祈福,同时具有防病、防晒、美容之功效。
遇到“摸你黑”狂欢节最幸运了,参加狂欢的人们互相涂抹,相互祝福。
佤族大婶笑着说:“抹在姑娘脸上,姑娘越来越漂亮;摸在老人的脸上,老人长寿健康;摸在小孩脸上平安吉祥;摸在朋友脸上,友谊地久天长……”
在“摸你黑”活动中,谁最黑谁就是最美,摸黑满脸,代表快乐永久,憧憬未来、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祈求平安和吉祥,是阿佤人积极向上的人生真谛。
玩摸你黑尽兴以后,除了一般的佤族美食,大家一定要尝尝“佤王宴”。
佤王宴是沧源佤族流传了3000多年的传统习俗,佤王宴以巨长著称,最长的一次达2270米,创造了世界最长宴席的纪录!
“佤王宴”上,始终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让你充分感受到热情的阿瓦人多么好客乐观豁达。
佤王宴以芭蕉叶子做碗,用手抓饭,让游客感受最原始的用餐体验,感受最独特的佤族风情。
以黑为美、鸡肉烂饭、佤王宴、人头祭祀、拉木鼓、甩发舞,构成了原始村落的极致魅力。
如果,你以为只有这些那就错了,她还有美轮美奂的千年壁画。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万丈峭壁上,有许多度过了3000多年时光的悬崖壁画。
在20多米高的崖壁上,叹为观止的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呈赭红的生动活泼的小人,当地村民称之为“染典姆”,意思是岩石上的画。
由于染料的独特性质,3000多年的风吹雨淋也没能磨损淡化,不得不佩服古代阿瓦人的智慧。
沧源崖画的色彩还会随着天气的阴晴变化、光照强弱、干湿冷暖等而发生“一日三变”:即早上红、中午淡和晚上变紫。
这些佤族先民们的绘画,是我国极为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瑰宝,也是一部活着的佤族史诗。
不远万里来中国的老外乔治感叹:“虽然听不懂佤族的语言,但有种感染力在心窝蔓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中秋,翁丁村已接待游客18万人次,收入820万元,最高单日游客达7588人次。
在翁丁村,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享受着旅游带来的欢乐与收获,共同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愿原始村落永远保持住那份质朴和纯真,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