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究新时代深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于2025年3月31日至4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全国“高品质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主题活动暨“健康第一 ·以体树人”体育课程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上,青岛大学路小学教师胡静代表市南区作了以《聚焦学科育人的“互动效能”体育教学模型的创新实践》为主题的汇报交流。青岛市实验小学教师刘娜代表市南区展示了《生命安全教育——玩转轮胎》跨学科主题学习课例。
经验分享 互动效能 理论创新
由胡静老师汇报交流的研究成果——《聚焦学科育人的“互动效能”体育教学模型的创新实践》,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学打造高效能的学习环境,构建互动效能理论框架、科学的教学模型以及精确的评价体系。针对当前教学中过度强调系统性、课堂模式单一化以及体育设施与器材运用创新性不足等关键问题,历经15年的深入研究和四个阶段的实践探索,精心打造了以“345+N”教学体系为核心的“互动效能”体育教学模型。这一模型催生了多样化、现代化、高效率的区域教育育人体系,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诸多难题,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其卓越成效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推广,赢得了与会领导及教育界同仁的一致赞誉。
课例展示 趣味课堂 实践探索
刘娜老师执教的《生命安全教育——玩转轮胎》一课,以创新形式将安全教育与体能锻炼相结合,深受学生喜爱。课堂中,刘老师巧妙利用轮胎设计“平衡挑战”“团队协作搬运”“应急避险模拟”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掌握身体协调性以及自我保护、团队互助技能。通过情境化教学,学生不仅提升了安全意识,更在实践中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安全的重要性。本节课充分展现了刘娜老师寓教于乐的教学智慧,为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范例,获得与会专家及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誉。未来,市南区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安全教育模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专家点评 课程课堂 双轮驱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在点评中指出:市南区《聚焦学科育人的“互动效能”体育教学模型的创新实践》以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成果,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提出的“345+N”教学体系,科学整合了互动效能理论框架、教学模型与评价体系,有效破解了传统体育教学中模式固化、创新不足等难题。历经15年探索,该模型不仅提升了课堂效能,更推动了区域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成果显著,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玩转轮胎》一课则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设计,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能训练有机融合,展现了“互动效能”模型的实践活力。课堂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学中玩、玩中悟”的教育理念,为安全教育的创新实施提供了优秀范例。两位市南区教师的探索,共同彰显了区域体育教学改革的前瞻性与实效性,值得深入总结与推广。
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现了市南区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丰硕成果。基于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市南区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师共同诠释了“健康第一·以体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全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市南经验。市南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创新成果转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