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芳(1935.11.11—2025.1.3),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眉户)传承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原副院长、原华剧团团长李瑞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3日5时17分不幸逝世,享年90岁。
李瑞芳同志原籍甘肃泾川,1935年11月11日生于甘肃省天水市。1951年9月参加工作,1979年 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9月至1951年9月,先后在天水市女师附小、天水中学学习;1951年9月至1952年5月,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水军分区卫生科、文工团担任护士、演员;1952年5月至1999年3月,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曾先后担任演员、团长、副院长等职务。李瑞芳同志在职期间曾历任中国剧协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荣获“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1999年3月退休。
李瑞芳同志工闺门旦、青衣、老旦,长于眉户,擅演秦腔、碗碗腔(华剧),传统戏、现代戏皆能。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曾在《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杜鹃山》《蝶恋花》《曲江歌女》《金琬钗》《恩仇记》《梁秋燕》《十二把镰刀》《杏花村》《杨贵妃》《真的·真的》《白蛇传》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性格迥异的戏曲舞台人物形象,尤以饰演现代女性著称。一曲《梁秋燕》享誉全国,在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美誉。
2025年1月5日,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瑞芳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万年厅举行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致悼词
李瑞芳同志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在戏曲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探索追求,为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碗碗腔皮影戏搬上大戏舞台演出的第一个剧目《借水·赠钗》中,李瑞芳同志首担主演。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李瑞芳同志创造性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剧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使该剧体现出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美感,并在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中,首次将华剧推向国际舞台,受到港报“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技独秀”的高度赞誉。李瑞芳同志大胆创新,“洋为中用”,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陕西地方戏曲舞台,引起轰动,该剧后远赴芬兰演出,提高了陕西地方戏曲的海外影响力。
陕西省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陈爱美悼念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瑞芳
李瑞芳同志挚爱党的文艺事业,她为人坦诚、作风朴实、团结同志、笃行不怠,无论是做演员还是担任院团主要领导职务,始终对工作积极负责,严谨认真。特别是在数十年的基层演出中,她勤奋敬业、吃苦耐劳,足迹遍布广大农村、厂矿和部队,为秦腔、眉户、碗碗腔事业的代际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瑞芳同志患病以后,与病魔作了顽强的斗争,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有关领导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领导、以及陕西省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陈爱美等多次前往探望慰问。李瑞芳同志离开了我们,这是秦腔艺术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感到无比悲痛。我们悼念李瑞芳同志,要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政治品格;学习她极尽一生心血,对艺术事业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学习她勤奋敬业、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为戏曲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6年3月,陕西戏曲广播开播间隙,主持人陈爱美向李瑞芳学唱《梁秋燕》
1990年春节,陕西电视台戏曲晚会上,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瑞芳和主持人陈爱美即兴对唱《梁秋燕》选段
编辑/王新妮
制作 / 陕西省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