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年临近,在多个大集和民俗活动当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变戏法”的艺人表演,通过带有吉祥寓意的表演,为观众即将到来的新年送上美好的祝福,半岛记者了解到,我们平时说的变戏法可以其实是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彩戏法(魔术)”,目前作为非遗项目,青岛也有代代传承者,并且有的已经走到海外,将这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到世界上。
表演戏法
神奇的魔术讲究真不少近日,半岛记者来到了位于李沧区振华路上的中国古彩戏法非遗挖掘传承中心,因为刚放寒假,就有不少学生前往进行研学,今年49岁的青岛市杂技家协会副主席隋化志在日常表演之余,会经常为很多青少年进行“古彩戏法(魔术)”研学科普,他身穿长袍,通过浅显易懂的小戏法和幽默的互动方式让孩子们亲自体验,让更多孩子能够深入了解这项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并且现场就可以掌握一些相对简单的小魔术,不少孩子也是被这些小戏法的技巧所吸引,反复练习终于练成,颇有成就感。
为年轻人介绍戏法的奥秘
最近一段时间,隋化志受邀参加了多个市区的新春晚会录制,并且参加了多个社区的公益演出:“‘古彩戏法’意思是古代精彩的戏法,分为武戏和文戏,武戏就是比较常见的那种‘刀枪不入’‘电锯活人’等等比较吸引眼球的杂技项目,我这个主要属于文戏,戏法与相声同根同源,旧时表演时一般由两位搭档先说一个相声小段,然后再开始变戏法。这给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手上要会变、嘴里要会说,脑子还得快,能随机应变……演员都穿大长袍,道具鱼缸、花瓶、火盆、绳子筷子等等什么的都带在身上,表演内容大都有吉祥庆贺之意。近期春节快到了,很多节目都有讲究,要尽量带上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彩头,为新的一年送上更多祝福。”
从爱好者逐渐成为台柱子说起自己与古彩戏法的渊源,隋化志谈到,小时候放学的时候就经常在街头巷尾看到各种戏法表演,就十分感兴趣,虽然经常模仿但难以做出效果。工作之后到了1992年初夏时节,他接到了一个任务要给远在北京的魔术大师牟衍铭做魔术道具,他和工友们都高度重视,一丝不苟地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后,他做的道具得到了魔术大师的高度认可,隋化志于是借机非常诚恳地提出了希望拜师的想法。由于有基础,技术娴熟,他制作的魔术道具优良率最高,得到了牟老师的高度认可,有了收入做基础,他便一边做工,一边跟着牟衍铭老师学艺。由于人聪慧,加之勤奋好学,他做工学艺两不误,这种连轴转的情形整整持续了一年,并且可以跟着团队进行全国巡演,在东营的一次演出当中,隋化志还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收获了爱情,结婚后,两人也成了舞台上的搭档,并且为他的演艺事业出谋划策。
隋化志介绍他的师傅
到了2004年前后,隋化志正式出徒可以登台演出,在青岛魔术圈也逐渐成了一个出名的人物,除了自己登台演出获得广泛认可之外,隋化志还广泛发动社会关系,积极联系有节目需要的部门和单位,为队员们表演、创收寻找机会。那些年,青岛市内及崂山、城阳、即墨一些地方的婚庆现场、开业奠基现场甚至青岛市的对外交流活动等重大场合几乎都有他们的魔术表演,让各界观看者无不眼前一亮。作为青岛知名的非遗传承人,隋化志多次受邀走出青岛,在多个景区和重大活动当中展现青岛别样的民俗风采。
每一场演出都要对得起观众近年来由于社交媒体发展和年轻人爱好的变化,古彩戏法作为一项传统民俗,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观众对于表演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绝活如何进行传承和让从业者获得更好的收入,也成为隋化志面临的一个难题。隋化志的学生目前也在青岛魔术圈逐渐成长,有的学生也被国家级的表演团队所认可,他的孩子也曾经因为在儿童节的魔术表演成了学校的小明星轰动一时,他制作的魔术道具目前也经常接到国外魔术团队的订单,对于古彩戏法这个项目的未来,隋化志还是比较乐观:“前几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团队接到的演出经常突然取消,团队都维持不下去了。最难的那几年熬过来之后,现在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景区都高价邀请马戏团过去演出,魔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有的高校已经成立了魔术专业,毕业之后供不应求,现在青岛部分高校也在积极沟通落实这些项目,在未来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
戏法表演吸引众多观众
从业三十多年,隋化志依然对魔术情有独钟:“虽然年近半百,但我就有一个爱好——钟情魔术表演及魔术道具制作。为了这个爱好,饭可以吃糙一点,衣可以穿旧一点,但这个爱好、这个志向轻易改不掉。既然从事了艺术行业,首先就要做到德艺双馨,观众是衣食父母,对此丝毫马虎不得,无论是带学生还是带团队,无论大小演出,我都有一个标准: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也希望这个古老的中华传统民俗得到更好的传承,让全世界都能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半岛全媒体记者 潘立超 褚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