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见水印

上世纪 90 年代初海湾战争,AH-64 携 “海尔法” 反坦克导弹重创伊拉克坦克集群,令世界瞩目。
随后,周边日本等国装备先进的 AH-64D 武装直升机。
为改变陆军航空兵落后状况,1992 年,武直 - 10 正式立项,作为 “九五” 计划重点,由中航工业直升机研究所设计,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制造公司主要负责试制生产,四十多家相关院所协同开发。

历经近十年攻关与试制,2003 年 4 月首架原型机试飞成功,后经改进定型,2010 年开始装备部队。
中国与欧洲直升机企业技术交流深入,设计参考与部件引进助力中国武装直升机设计。
武直 - 10 采用国际流行布局,单旋翼带尾桨,窄机身搭配串列双座座舱。
依设计惯例,座舱底部、两侧、发动机、油箱设装甲;机头有光电转塔用于搜索和火控,两侧短翼可挂武器,机头下装机炮。
航电系统完善,前后座舱操纵系统互为备份。

两台发动机装在机身中部上方,机身中部有短翼,尾部设平尾和垂尾,采用后三点式抗坠毁固定式起落架,整体设计与欧洲 “虎” 式、意大利 A129 相似。
武直 - 10 体积和重量介于美国 AH-1 和 AH-64 之间,属中等规格专用武装直升机,其设计布局借鉴欧洲经验,因欧洲直升机技术领先俄罗斯且与中国交流频繁。武直 - 10 旋翼系统由 5 叶式主旋翼和一组 X 型 4 叶尾旋翼构成。

主旋翼为半刚性铰接式,桨叶用碳纤维缠绕梁、蜂窝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蒙皮制成,前缘有钛防蚀带,后缘有金属调整片,直径约 12 米。
叶片多弦长可缩小,能减小机体振动、降低翼尖损失、提升飞行性能,还可缩短叶片直径、减少旋翼扫掠面积,利于低空飞行,但会增加主旋翼系统桨毂复杂性、重量、阻力及维护难度。
多数武装直升机主旋翼选 4 叶或 5 叶式,武直 - 10 等采用 5 叶式。
目前主旋翼桨毂结构和叶片翼型、剖面难以依现有照片精准判断,桨毂可能为改进的全铰链式,叶片形式传统,翼尖呈抛物线形斜削。

尾旋翼采用 4 叶式弹性玻璃纤维宽叶,似由两副跷跷板旋翼交错组成,叶片交角类似 AH-64 的 60 度 / 120 度,源于 YAH-64,应用于米 - 28,可降低叶片干扰、减少噪音。
座舱采用类似 “虎” 式和 A129 的阶梯纵列式双独立座舱罩构型,正面截面积小,被弹几率低。
座椅两侧和后方有防护装甲,风挡和座舱隔板用防弹玻璃,能承受 12.7 毫米枪弹远距离攻击。

乘员安置为 “前座副驾驶兼射手 + 后座正驾驶”,后座驾驶员靠近机身重心,便于操纵。
4 块六角形整体挡风玻璃与 A129 一致,水平视野和垂直视野相当,A129 水平视野 260 度,武直 - 10 后座比前座高近 0.5 米,后座垂直视野约为 - 34° 至 + 56°。
武直 - 10 机身设计独特,以中部折线为界,上半部向内倾,下半部向外斜,构成类似六边形截面,与美国下马的 RAH-66 “科曼奇” 相似,此举或为控制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强纵向结构强度、增加内部可用空间。

虽国内未公开武装直升机隐身技术,但武直 - 10 作为 21 世纪定型产品,应采用隐身涂料、复合材料结构等降低雷达和红外信号特征。
据公开图片,武直 - 10 全长约 14.15 米(旋翼转动时),高约 3.84 米,最宽处(含短机翼)约 4.35 米。
机身上方发动机舱内两台发动机紧密并列,排气管侧弯,间距不大。
机身中部悬臂梁式短翼展弦比小、前缘后掠,与米 - 28 相似,两侧短翼有 4 个挂载点,两个外侧为高承载力挂载点,不确定有无类似 AH-64 后缘襟翼的气动力控制面。

外电猜测其装有前向和后向导弹报警器、激光照射报警器,短翼后方机身上有红外干扰弹和雷达箔条干扰弹发射装置,主起落架前方整流罩内可能有电子干扰天线,座舱前方可能是敌我识别天线,座舱右方为空速管,油箱在机身中央且有装甲保护。
尾部垂直安定面借鉴 A129 设计,尾梁下小垂直安定面装尾轮,尾桨位置与 A129 相反,武直 - 10 为 4 叶桨在垂直安定面右侧,A129 为 2 叶桨在左侧。

起落架采用后三点式,主起落架在机体重心前,尾轮在尾梁末端下,主起落架支撑杆和缓冲支柱固定在机身外部,以避免坠落时穿入驾驶舱。
考虑到多数武装直升机注重低空机动性,巡航速度要求不超 160 节,武直 - 10 采用结构简单的单轮固定式起落架。
武直 - 10 综合电子系统包括:电子战 / 自卫系统,融合国产 “浴火” 雷达、预警接收机分系统等,“浴火 96” 雷达由垂尾前后端雷达警告接收器、发动机上方激光告警接收器与机载有源、无源干扰器构成,有自动和手动控制模式,还有座舱前敌我识别器等;
航电系统采用数字技术,通过一个头盔瞄准具、两个多功能下式显示器显示数据,少量备份用机械仪表,飞行员可双杆操作,导航系统含多种国产系统,光电转塔集成多波长光学通道,探测结果经数字火控系统处理传输到头目标具;
火控系统类似法国 “星夜” 数字一体化设计,前座射手用国产头盔瞄准具结合机鼻前视红外仪为机炮和外挂武器标定目标;头盔瞄准具可将作战信息投射到头盔前,炮塔和光电塔随动,提高飞行员视力。

此外,武直 - 10 有自动跟踪 / 照相、视频录像功能,配备无线电高度表辅助起降,座舱有两三个数字多功能显示屏,仪表直观,有语音、图文提示告警,飞行员可相互传递切换信息,有数字地图和 GPS/GLONESS 导航,数字化水平高。
发动机曾是武直 - 10 难题。
此前外媒认为其装 2 台加拿大普・惠公司 PT6C - 67C 涡轴发动机(功率超 1300 千瓦),排气孔有遮罩降低红外特征。
但加拿大受美国压力禁运该发动机用于中国军事,致武直 - 10 试飞成功后因发动机问题难定型。
后武直 - 10 换装国产 WZ - 9(涡轴 - 9)发动机,这是德法英联合研制、用于欧直 “虎” 式的 MTR390 涡轴发动机的国产改进型,功率超 1000 千瓦。外媒估计武直 - 10 最大平飞速度超 270 千米 / 小时,巡航速度约 230 千米 / 小时,机载燃油航程约 800 千米。

武器系统上,武直 - 10 机炮安装类似欧洲 “虎” 式,在机头下方前端,口径估计 23 至 30 毫米,炮塔和旋转部分设计与 “虎” 式相似,采用外能源驱动链式机炮,类似美国 “阿帕奇”,推测能发射高速脱壳穿甲弹,射界近 180 度,能否随动于头盔瞄准具用于空战待证实。

参照 A129 估计其最大武器外挂约 1.5 吨,短翼下可挂 7 管 70 毫米火箭巢、“蓝箭”-7 系列反坦克导弹等对地武器,对空自卫配备 TY-90 空空导弹。
“蓝箭”-7 与美军 AGM-114A “海尔法” 空地导弹相近,或成武直 - 10 反坦克主力,且未来或有多种制导方式和战斗部类型以实现全天候作战。
短翼内侧挂架下多管火箭巢内置火箭尺寸约 70 毫米,与美军 APKWS 火箭直径相近,用途灵活。

TY-90 空空导弹最大射程 500 至 6000 米,射高 6000 米,最大速度超 2 马赫,单枚杀伤概率 0.8,采用激光引信、红外制导,是首款直升机专用空空导弹,使武直 - 10 对抗直升机目标优势明显。
因武直 - 10 最大起飞重量有限,解决挂载武器难题可采用编队直升机携带不同武器或研发高通用性先进机载武器,如低成本制导技术的制导火箭、通用导弹,如 2010 年珠海航展上航天科工集团展示的 TB-1 多用途导弹。

武直 - 10 作为世界一流中型武装直升机,武器性能、电子装备略逊于美军 AH-64 “阿帕奇” 等重型武装直升机,但机动性和空战性能或更优,综合性能可与 “阿帕奇” 媲美。

相关信息显示,武直 - 10 纳米隐身材料领先世界,整体作战和技术性能与欧洲 “虎” 式相当,对地攻击效能与美国 AH-1 “眼镜蛇”、意大利 A129 “猫鼬” 相当,与美国 “阿帕奇” 和俄罗斯米 - 28 等重型攻击直升机相比,攻击作战能力稍弱,但对空作战中,在机动和空空武器方面优势显著,还具备机动性好、维修方便、价格低廉,采购和使用费用合理等优点。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