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顶戴花翎究竟有多难得?清人:封侯的荣宠都不及赏赐花翎

兜兜历史迷呀 2025-02-20 15:07:20

如果有人说你是“衣冠禽兽”,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怎么骂人呢?

确实“衣冠禽兽”是一个贬义词,指的是那些道德败坏的人。

但实际上这个词在古代真不是贬义词,“衣冠”象征的是权力。若是明清之前,能够成为“衣冠禽兽”的话,当真是祖上冒青烟的好事,光宗耀祖。

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成为“衣冠禽兽”。

了解历史或者看过历史剧的应该知道,古代为官者,与老百姓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穿戴。朝廷为了让官员与百姓区分出来,会让为官者穿戴官服、佩戴官帽,不管是官服还是官帽,其实都非常有讲究的。

从唐朝的女皇武则天开始,在官服上绣上禽兽的纹样来区分官员的等级。

到了明朝的时候,官员们所穿的官服区别还是比较大的,除了颜色会有所不同外,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其官服胸前与背后的图案也不同,根据他们的官职以及等级来严格区分:

一品文官绣的是仙鹤,而一品武官绣的则是麒麟;

二品文官绣的是锦鸡,而二品武官绣的则是狮子;

三品文官绣的是孔雀,而三品武官绣的则是老虎;

四品文官绣的是云雁,而四品武官绣的则是豹子

........

每一个图案都有讲究,有历史渊源。

只可惜,到了明朝后期的时候,宦官专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文官变得越来越爱钱,而武官则是怕死并不敢上战场杀敌;反而在欺压百姓上,丝毫不惧。老百姓将这些仗势欺人、为非作歹的官员称之为“衣冠禽兽”。

所以从明朝后期开始,“衣冠禽兽”开始成了一个贬义词。

01

明清两朝的《舆服志》中关于官服的规定是这样的:

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而且等级森严,不得逾越。

到了清朝以后,除了官服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官帽也是根据地位等级来的。

在《康熙王朝》中吴三桂在见到另外两位藩王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咱们的顶子红了,有多少人眼红啊!”

吴三桂所说的顶子红了,其实指的是清朝官员顶戴上镶嵌的那颗顶珠。

官员等级不同,钉珠的材质不一样:

一品大员用的是红宝石

二品官用的是珊瑚

三品官用的是蓝宝石

.....

吴三桂贵为大清的异姓藩王,自然是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位高权重,自然很多人眼红。不过清朝官员的官帽等级区分并非只有顶珠不同,其实你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官员们佩戴的官帽除了顶珠外,是不是都会有一个羽毛样子的小尾巴呢?

这个小尾巴就是官帽上的翎,这个翎便是身份尊荣的一种象征。

清朝时期官员的翎分为两种:蓝翎与花翎。

蓝翎:是用鹖鸟的羽毛染成蓝色而做成的,蓝翎上边没有“眼”;一般都是赏赐给六品以下、在紫禁城内或者是那些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可以佩戴,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建立军功的低级军官。

鹖鸟是一种好争斗的鸟,至死都在争斗、绝不认输;在这些武官的顶戴上插上鹖鸟的羽毛,也是为了彰显这些武官的勇猛,倒也十分贴切。

而花翎则是用孔雀的羽毛制成的,花翎是一种身份、尊荣、地位的象征,并非一般人可以佩戴的。花翎在大清存在的价值有二:

彰显等级:看花翎基本就可以判断此人的身份;

赏赐军功:若能建立赫赫战功,皇上可能会赏赐花翎,提高此人的身份地位;

正因为花翎的价值如此之大,所以大清十二帝都会三令五申官员绝对不可以僭越佩戴花翎;

比如年羹尧的儿子年富仗着父亲是大将军、姑姑是雍正宠爱的贵妃,而僭越穿戴,在父亲年羹尧被定罪时,年富也罪加一等。

当然赏赐给你了不佩戴也是有罪,只要是违反,要么革职、要么留任,甚至是更严重的处罚

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会看到皇上盛怒之下将某位官员的花翎直接拔掉,只要是顶戴上的花翎被拔掉,基本上可以断定此人基本上就是流放、斩监候或者是死罪,非同一般的处罚。

比如:《延禧攻略》中的讷亲,是康熙朝时期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孙儿,出身于满勋贵族之一钮祜禄氏家族,极为显赫。乾隆初期非常宠信讷亲,让讷亲位极人臣,做领班军机大臣。可以说乾隆对讷亲不薄,给予厚望。

但是金川一战,讷亲不仅轻敌,而且还对乾隆的嘱托熟视无睹,在金川一战失利后还是毫无作为。不仅如此,还跟其他参与金川之战的官员,比如张广泗,互相推卸责任。

这让乾隆大失所望,没想到这个节骨眼上还有人为讷亲辩解:金川一战确实难打,罪不在讷亲,希望乾隆能下旨休养生息,来年再战。

乾隆大怒,直接下旨:摘掉讷亲的顶戴花翎,押解回京。

只要是一国之君下旨将一位臣子的花翎摘掉,那便是很严重的惩罚了。

不仅是剧中,在真实的历史上,讷亲的结局也很不好:乾隆下旨,让讷亲自尽。

就这样乾隆朝初期的宠臣,便以这样的方式消失。

02

清朝时期顶戴上的翎分为蓝翎与花翎,而花翎又分为一眼花翎、双眼花翎与三眼花翎。

所谓的“眼”指得就是孔雀羽毛上那个眼睛形状的圆,一个圆圈便是一眼,若是两个圆圈的话便是双眼,三个圆圈便是三眼,“眼”越多代表越尊贵。

清朝初期的时候,花翎的佩戴根据你的身份地位来决定的:

三眼花翎是最尊贵的,有资格可以赏赐佩戴的有这几类人:

宗室中爵位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或者固伦额驸(皇上册封的固伦公主的额驸,一般指的是皇后所生的女儿所嫁的额驸,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固伦荣宪公主,虽是荣妃马佳氏所生,但是被雍正封为固伦公主;还有乾隆最宠爱的和孝公主,也是妃嫔所生)

双眼花翎次之,一般是这几类人有资格佩戴:

宗室或者藩部亲贵爵位是辅国公、镇国公

和硕额驸(和硕公主的额驸)

单眼花翎:

五品及以下的官员,当然并非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佩戴,而是有这些身份的:

内大臣

前锋营和护军营的统领们

上三旗的参领(上三旗指的是镶黄旗、正黄旗与正白旗)

至于其他的官员以及外放的文臣都是不能佩戴花翎的,哪怕是单眼花翎都不可佩戴。

可见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身份、地位、尊荣的象征,只有那些身份尊贵的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佩戴,即便是宗室内的子弟,也不可以随意僭越佩戴。而且也不是你的身份是辅国公,就可以直接佩戴双眼花翎,而是需要通过考试,考试合格以后才可以。

正因为花翎如此高贵,所以清人是非常重视、向往的。

在乾隆朝以前,不管是三眼花翎还是双眼花翎除了宗室子弟以及公主的额驸外,普通的大臣是没有资格佩戴的,哪怕你位极人臣,做到大学士、军机大臣的位置上,都不可佩戴;

不过在康熙朝的时候有一个例外,此人便是靖海侯施琅。

施琅原先是明廷的人,说的更加具体点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麾下的大将,曾跟随郑芝龙投降清廷;但是被郑成功又招回了自己的麾下,施琅跟着郑成功建立了不少战功,成为郑成功倚重的大将;

只不过因小人的挑唆二人之间有了矛盾,郑成功将施琅的家人处死,施琅一气之下再次降了大清。

清廷平定三藩以后,施琅在大学士李光地与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下,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全力负责攻台事宜,并且帮助清廷成功收台,立下了不世之功。

康熙将战功赫赫的施琅封为侯爵——靖海侯,不过施琅好像对此并不是很满意,而是请求康熙,能够用自己的战功、靖海侯的爵位换取带有花翎的顶戴。要知道康熙朝的时候除了王公贵族外,其他大臣即便是功劳再大,都不能佩戴带有花翎的顶戴,更何况施琅还是一个汉臣。但康熙对施琅确实格外施恩,赏赐施琅可以佩戴花翎。

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戴上顶戴花翎的施琅,比之前更加的尊贵,有地位。

就这样,施琅成为大清第一个佩戴顶戴花翎的汉臣。

可见,在这些朝臣们的眼里,顶戴花翎比爵位还要尊贵难得。

03

从乾隆朝开始,乾隆才下旨:除了亲贵大臣们,那些功勋显赫的大臣也可以佩戴。

虽然乾隆下旨非亲贵大臣也可以佩戴,但实际上乾隆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真正戴上双眼花翎的只有20几人,戴上三眼花翎的更是凤毛棱角,只有7人。

比如曾国藩与曾国荃兄弟二人,都被慈禧赏赐佩戴双眼花翎。

到了清朝后期,内忧外患:太平军起义、捻军、洋人,让大清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的确确出现了很多对朝廷有功的臣子,其中不乏功勋卓著的汉臣,曾国藩兄弟二人便是其中的两个。

从1853年开始曾国藩创建湘军,对抗太平军,用了11年的时间,到了1864年,湘军攻入天京,基本上结束了太平天国。曾国藩与弟弟曾国藩是平定太平军最大的功臣,曾国藩因此被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爵位世袭罔替,并且被赏赐了双眼花翎,荣宠一时。

曾国藩的弟弟,则是被封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佩戴双眼花翎。

兄弟二人都被赏赐双眼花翎,可以说相当的风光。

毕竟有资格佩戴双眼花翎的,一般都是宗室子弟以及和硕公主的额驸。

大清276年的历史,一共只有20几个双眼花翎的大臣,平均10年才会赏赐一个,可见有多珍贵难得。

这20几位大臣除了赏赐三眼花翎的7位大臣、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外,还有:

章佳.尹继善:历经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做封疆大吏三十多年的时间,晚年回到京城,并拜为文华殿大学士,死后入贤良祠,被乾隆称赞为“真学者”。

乌雅.兆惠:是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的族孙,乾隆朝时期战功赫赫的大将,平定新疆的大功臣。虽然没有岳飞、郑成功等大英雄被我们熟知,但他确实功勋卓著。乾隆二十九年病逝,死后配享太庙。

舒穆禄.舒赫德:历经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乾隆年间参与平定带下金川土司叛乱、准葛尔、回部贵族叛乱等战争,先后任工部尚书、步兵统领、陕甘总督等要职。

于敏中:于敏中是乾隆二年的状元及第,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乾隆年间居于汉臣之首的位置上时间最长。非常痛恨和珅,乾隆四十四年去世,入贤良祠。

章佳.阿桂:阿桂是大学士阿克顿的儿子,原先属于满洲正蓝旗,后来凭其战功被抬入正白旗(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先后参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驻守伊犁、征讨缅甸、大小金川之战、林爽文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等,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的位置上,还是嘉庆帝的老师。朝中为数不多敢直接硬扛和珅的人,嘉庆二年病逝,死后入贤良祠、配享太庙

和珅:和珅自然不必多言,有乾隆的宠信在,双眼花翎还是不难的。

孙士毅:孙士毅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一开始是文官,先后担任内阁中枢、侍读、编修等职,后来转为武职,先后任山东布政使、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要职,参与了平定林爽文起义、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等,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嘉庆元年在军中病逝。

瓜尔佳.富德:属于满洲正黄旗,跟随傅恒征讨金川,有跟随兆惠将军前去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之后又负责平定霍占集叛乱,被封为一等侯爵,只是后来因坐罪被杀。

那拉.伊勒图:属于满洲正白旗。乾隆三十二年,任伊犁参赞大臣,之后被擢升为伊犁将军兼理藩院尚书。乾隆三十四年,从征缅甸。

海兰察:《延禧攻略》中海兰察是仅次于傅恒的痴情人,乾隆身边最得宠的侍卫。不过在历史上海兰察还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而且海兰察是以索伦族马甲(士兵)的身份擢升为一等侍卫,这在整个大清都是极为难得的。之后海兰察先后参与了征讨缅甸、大小金川之战、甘肃回民起义、林爽文起义、廓尔喀之战等,乾隆五十八年病逝,入昭忠祠。

永保:以官学生的身份通过考试后被授予内阁中书的身份,之后跟随父亲温福从征金川。此后乾隆病逝前,先后任吏部郎中、江苏布政使、贵州巡抚、陕甘总督、参赞大臣、户部侍郎、乌鲁木齐都统等职;到了嘉庆朝时,永保在嘉庆七年因为处理便将土司寻衅一事得当,被赏赐花翎。

觉罗吉庆:由官学生补内阁中书,先后任兵部侍郎、山东巡抚、两广总督等要职。

.......

其实我们看这些得以赏赐双眼花翎的大臣,都是战功赫赫的大将或者是封疆大吏,对大清有功勋的人。

04

当然也有人问:曾国藩的功劳与徒弟李鸿章比,不是更大吗?为何李鸿章被赏赐了三眼花翎,而曾国藩终其一生都没能戴上三眼的花翎呢?

当然我们只能说:赏赐三眼花翎的要求更多,更加的严格。

比如和珅,乾隆如此恩宠和珅,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做到了一品大员的位置上,平步青云后的和珅不仅与乾隆结为亲家,甚至到了嘉庆朝与乾隆共掌大清实权,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皇帝”。但就是这样,和珅在乾隆四十八年被赏赐双眼花翎后,即便是后来拜为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乾隆都没有赏赐其三眼花翎。

反而将三眼花翎赏赐给了和珅的弟弟、战功赫赫的和琳。

因为乾隆很清楚,和珅再得宠,再会献媚君上,也不如切切实实上战场杀敌的和琳。哪怕和琳在朝中的位置不及哥哥和珅,乾隆还是给了和琳三眼花翎。佩戴三眼花翎的和琳,其尊贵程度,其实已经超过了哥哥和珅。

皇上在赏赐三眼花翎之前,都会深思熟虑,极为谨慎。

所以从乾隆朝开始,一直到大清结束,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的只有7人而已。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李鸿章与和琳外,还有五位,这第一位便是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孝贤皇后的亲弟弟。

傅恒刚入仕的时候,佩戴蓝翎,因为傅恒一开始在宫里做蓝翎侍卫。之后随着官越做越大,顶戴自然便不同了;等傅恒做到军机大臣、大学士的时候,顶戴的顶珠便成了红宝石,这就是所谓的“顶子红了”;

不过即便是“顶子红了”,傅恒也没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

在讷亲被乾隆摘掉顶戴花翎、勒令自杀后,傅恒主动请缨,前往前线督战。乾隆对傅恒给予厚望,并且倾整个大清之力助傅恒首战成功。

傅恒没有辜负乾隆对他的期望,不仅平定了大小金川之战,还平定了准葛尔,征讨缅甸。乾隆不仅将其封为一等公爵,还赏赐佩戴三眼花翎,这是整个大清第一位被皇上赏赐佩戴三眼花翎的臣子。

虽然傅恒是孝贤皇后的亲弟弟,但也是臣。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傅恒自己有了三眼花翎的荣宠,傅恒第三子福康安也被赏赐佩戴三眼花翎,成为清朝中期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臣兼大将军。

另外还有三位大臣被恩赐三眼花翎:

萨尔图克.长龄: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做到了大学士、总督、军机大臣等位置上,因战功而被赏赐三眼花翎,并封为一等公爵。

爱新觉罗.禧恩:禧恩是睿亲王多尔衮的后裔,因拥护道光帝称帝而成为道光帝的心腹大臣。道光十二年,因平定朝廷叛乱,被赏赐三眼花翎。

徐桐:虽然官居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但真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勋,最大的“功劳”就是巴结慈禧,慈禧说什么便做什么,是慈禧身边最忠诚的奴才。

结语

整体来说在清朝初期以及中期,顶戴花翎彰显身份地位与功勋;但是从道光朝开始,道光帝的一些所作所为,让顶戴花翎,即便是最尊贵的三眼花翎都越来越失去原来的价值。

道光七年,新疆叛乱之首张格尔被抓,道光帝非常高兴,下旨赏赐给自己送捷报的人可以佩戴花翎,并且在军机处行走。这不免有些随意,只是送捷报,而非一定是建立战功的人。

到道光帝后期,顶戴花翎的赏赐范围便更大了:只要是对大清有功的人便都可以赏赐花翎;

甚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为朝廷的国库空虚,道光帝竟然准许可以“捐翎”。说白了,就是你花钱就可以佩戴蓝领甚至是尊贵的花翎。

刚开始蓝翎是5000两银子

花翎是7000两银子

而在大清最早捐翎的是广东的洋商伍荣耀与潘仕成,两个人都捐了十多万黄金,道光帝下旨恩赐顶戴花翎。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情。

但是随着捐翎的人越来越多,翎自然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也慢慢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蓝翎与花翎慢慢失去价值的过程,其实也是整个大清走向衰弱甚至结束的过程。可以这样说:一个小小的翎,直接见证了整个大清的盛衰。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