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陈坤、姚晨等众多演员,强烈安利的电影,终于上映了

卓君评娱乐 2023-01-03 21:49:01

离别,这个使人产生复杂情绪的词,代表着生活里的一种常态。

实际上我们总在经历这样的时刻,只是有时候未曾留意。经过某个人、路过某个地方,也许再也不会有交集。

米兰·昆德拉有句流传已久的名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抛开他提及此话的历史背景,只就其本身来说,不难读出感伤又无奈的情绪。

对我们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来说,离别的速度亦在加快。无论是离职率,还是离婚率,甚至是因突发事件致死的死亡率,一次次创下新高。

这背后固然有着复杂的因素,但这种被迫保持“告别进行时”的状态,不禁令人精神疲乏。我们不得不时刻准备着,迎接或已知或未知的离别。

最近,有一部新上映的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刚好谈及有关离别的话题。

这是本片导演李亘的处女作,酝酿了将近12年,可谓诚意之作。一口气看到影片结尾,或许能够让我们在这个流行离开的世界,学会告别。

关键词一:相遇

在日本,那个名为渊野边的角落,有家中华料理店——南国亭,店名文雅,店内不大。正是与这间小店有交集的个体,以及个体间重合的部分,构成一幕幕悲喜情境。

如果发生在此的往事没有被记录,那么这个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小地方,将和别处没区别,它只是一个在我们听来,感到陌生的名字。

正是因为后来它依托电影这个媒介,出现在大众视野,才得以拥有二次生命——一个被更多人看到并了解的机会。

故事的主角李小李的原型,是青春期时的李亘导演。

2007年,读大二的李亘得到去东京留学的机会,这个机会促成了他和一些人的相遇。多年后,他将这段经历拍成电影,以此纪念曾经共同走过的时光。

只身来到新环境,日语又不好的小李,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

即便你没有交换生的经历,但打工人又怎会不懂这种感觉。尤其是职场小白时期,会极度社恐,会遭遇误解,会经手从前没做过的工作,总之很难熬。

影片中赵青木摆出前辈的姿态嘲讽李小李,黎莉莉误认为小李不是好孩子,以及他站在街边不好意思吆喝等情节,尽管都是琐碎小事,却从细节处增加了影片的真实度。

人与人初相遇,难免因为不了解而产生误解。如果能多些交流,便能渐渐认识彼此。

然而,我们当下的社会不知从何时起,已被定义为“原子化社会”,每个人像孤岛般存在。我们一边期望改善人际关系,一边又无所行动,就这么苦苦纠结着。

试想,假如李小李选择自我封闭,那么他记忆的风景将单调许多。正因为有青木、管唯、邱邱这些朋友,他独在异乡的孤独感才能得到缓解。

如果在离别之前,我们先能克服内心的障碍,主动向对方走近一步,或者敞开心扉,接受对方的“打扰”,也许因分开带来的感伤,也会随之降低。

关键词二:相知

提到这个故事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李亘说:“是从一个人的成长故事,变成了这些群像的故事。”

从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过程。初来异国的李小李,有过很多孤独时刻。但谁能永不孤独呢,这本是一种常态。那么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孤独吗?

我觉得并不是,或者说它只是主题中的一个关键词,因为在由个体故事到集体的转变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缓解孤独。

这里以两组人物为例,一组是管唯和日本老太之间友好的关系,另一组是李小李和黎莉莉。

先说前者:尽管管唯试图掩盖情绪,但老人显然已清楚她心底的恐慌。人在生病时,孤独感尤其强烈。

在一些顾客看来,唯姐内心强大,能吃苦,不惜力,和男人没区别。可在老太眼里,她只是个脆弱的小女孩,需要旁人的安慰。

管唯心里堆满了想倾诉的话,她需要一个出口,刚好老太懂得她,愿意聆听,也愿意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两个女人逐渐达到惺惺相惜的状态,如果孤独有重量,想必此时管唯的孤独感减轻了。

再说后者:影片中令观众眼前一亮的演员,当属张艾嘉。她饰演的黎莉莉,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

黎莉莉是李小李的老师,如果她偷偷哭泣那天没被李小李恰巧看见,且后者主动关切地问她缘故,那么两人将不会有交集,是小李的主动让这段关系有了开始。年龄有差的两人,在整部影片里并不显得格格不入。

从陌生到熟悉,从误解到理解,最后将对方的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就好像他不曾离开。看着黎莉莉学李小李的手势,她笑得那么灿烂,这一刻的她,内心是快乐的。

除去这两组,影片里不乏这类双向互动的感情。人们在相处过程中,坦诚相待,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这间料理店的确不大,但是透过它,亦能看到广阔的人世间。影片将我们带入这个小角落,我们仿佛看见了身边亲友的身影。在一些心生孤独的时刻,幸好有他/她的陪伴。这一路相知相伴,幸运非常。

关键词三:相离

离别分长痛和短痛,李小李与料理店的友人(实际上已是家人)告别,属于短痛。

我们顺着导演的真实经历看去,再带入到小李的故事,这场分别是暂时的,它只代表短期留学生活的结束。

在影片结尾,两个细节升华了这部电影:一个是李小李代替青木,和老万喝了几杯。不善饮酒的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一份子。

既然青木不在,就由他来弥补这个遗憾吧。也许此时此刻,他想象自己就是赵青木,其实他并不讨厌青木。

影片中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青木和小李,性格差异很大。

青木嘴硬心软装高冷,每次开口总是带着挑衅的语气,好话从他嘴里出来也变了味儿。小李则是老实巴交,沉闷内向,待人真诚、善良。

尽管生活环境不同,但两人都承受着来自家庭的苦涩。

李小李的父亲患有重病,疼痛袭来时就像一条被摔在地上的鱼,五脏六腑都摔碎了,嘴还能喘气。

青木为了和家人赌气,决定暗中报复,事情暴露后,他只能被遣送离开。

起初因为对邱邱的好感,青木视小李为情敌,处处给对方脸色。后来相处久了,渐渐改变了看法,用他的话说,现在是不喜欢也不讨厌。

这是青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不肯有话直说。其实他心里已经拿小李当朋友了,所以才会让对方带话给邱邱。小李当然帮了忙,只可惜邱邱和青木并不是一类。

这三个年轻人各怀心事,和稚嫩的面孔形成对比的,是他们有着一颗复杂的心。

此处的复杂并不是指尔虞我诈,而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他们带着迷茫和忧伤,喜悦与快乐,成为彼此的陪伴。哪怕注定要离别,也会在心里想念。

为期一年的异国行,改变了李小李。这里要提第二个细节,也就是小李站在街边大声吆喝的情节。

这和曾经那个胆怯的他,判若两人。之所以他变了,和心态有关。

彼时,李小李认为自己是店里的局外人,而此时,他拿这间小店当作自己的家,他愿意无条件为家人付出。

是这份成长和成熟,让离别显得不那么感伤。李小李知道,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因为他还会回来。

如果说观影过后感伤的来源是哪里?对我来说,无疑是那对老夫妻的永别。妻子去世后,丈夫独自来到料理店黯然神伤,那种离别之痛将是永久。

这一幕虽充满悲伤,却是我们要面对和经历的。人生如此,离别有时猝不及防。我们应该学会告别,接受这件必然会到来的事。

写在结尾

既然离别不可避免,就请珍惜相处的时间。想说的话,想做的事,不要止于想,如果不行动又有什么意义。

像那位慈祥的老人一样,学会感受对方的悲苦;像李小李那样,试着改变自己;或者像李亘导演这样,为那段共同的经历做点儿什么。

总之,与其陷入忧思,因无法面对离别而苦恼,不如换一种思考模式,认真对待当下每个瞬间。

尽管这部影片无关漫长的时间线或广阔的空间感,但李亘导演将“情”字进行了细腻处理,“情”分多种,恰是每一次或短暂或永久的离别,逐渐加深情感的厚度。也正是这难料的离别,提醒人们学会珍惜。

当你学会了珍惜,也就学会了告别。别后难免思量,该如何对待“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的现实,对这一答案的寻找,或许从影片结束这刻开始。

0 阅读:23

卓君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