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都知道,鸡和鸭虽然都能下蛋,但在孵卵这件事上却大不一样。
母鸡一到春天就会安静地趴在窝里,耐心地孵蛋,直到小鸡破壳而出。而鸭子却很少见到自己孵蛋,产下的蛋多半被人收走,鸭子也不再理会。
许多老人常说,现在的鸭子只管下蛋,孵卵的本事早就丢了。
为什么鸡还会孵卵,鸭却完全变了样?

在农村,鸡窝总是藏在院子的角落,稻草铺得厚厚的。每到春天,母鸡开始变得安静,常常一动不动地趴在窝里,身下压着一堆蛋。
家里人都知道,这时候的母鸡进入了“抱窝”状态。母鸡孵蛋时,羽毛蓬松,眼神警惕,哪怕是熟悉的家人靠近,也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声,甚至用嘴啄人。
母亲总会叮嘱孩子们,孵蛋的母鸡不能随便打扰,否则容易“散窝”,小鸡就孵不出来了。

母鸡孵蛋的过程很有规律。每天只在清晨和傍晚离开鸡窝,出去觅食、喝水,时间很短,转一圈又赶紧回到窝里。
鸡蛋在母鸡的体温下慢慢变暖,经过二十多天,小鸡就会在蛋壳里“咔咔”作响,最后破壳而出。母鸡会用翅膀护着小鸡,带着它们学会觅食、喝水,遇到危险时还会张开翅膀保护小鸡。
这种孵卵和带小鸡的本领,是鸡的天性。即使没有人教,母鸡也会自己找地方、自己孵蛋。
农村人常说,母鸡孵蛋是“天生的本事”,只要有蛋、有窝,母鸡就会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家里人只需要准备好干净的稻草和安静的环境,剩下的都交给母鸡。

再看鸭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鸭群白天在池塘里游水,晚上赶回鸭舍。产蛋的时候,鸭子随意把蛋下在地上,有时甚至踩碎了也不在意。
家里人收鸭蛋时,鸭子只是远远地看着,根本没有要孵蛋的意思。
偶尔有鸭子在草丛里下了几枚蛋,第二天再去看,蛋还在原地,鸭子早已不见踪影。
有些老人还记得,早些年偶尔还能见到鸭子自己孵蛋,但现在几乎见不到了。

家里要想孵小鸭,只能用孵化机,或者把鸭蛋放到母鸡窝里,让母鸡帮忙孵。母鸡孵出来的小鸭,刚出壳就会跟着鸡妈妈到处跑,场面既有趣又让人感慨。
鸭子丢掉孵卵本能的原因,和养殖方式有很大关系。过去,鸭子多是散养,白天在水里游,晚上回鸭舍。
鸭舍里没有专门的巢,鸭子下蛋随意,蛋被人捡走后,鸭子也就不再管了。

久而久之,鸭子习惯了只管下蛋,不再孵蛋。再加上人们为了多收鸭蛋,专门挑选那些不抱窝、产蛋多的鸭子留种,几代下来,鸭子的孵卵本能就越来越弱。
鸭蛋主要用来吃,孵小鸭反而成了次要的事。养鸭人更愿意挑选那些不抱窝、专心下蛋的鸭子做种鸭。
这样一来,鸭子的孵卵本能就被慢慢“淘汰”了。即使偶尔有鸭子想孵蛋,也常常被人打断,蛋被捡走,鸭子也就不再坚持。

鸡和鸭的祖先,其实都具备孵卵的本能。鸡的祖先是红色原鸡,这种野鸡生活在丛林里,天生就有筑巢、孵卵、带小鸡的本领。
即使经过几千年的驯化,家鸡依然保留了这些本能。母鸡每年都会有几次“抱窝”,一旦开始孵蛋,哪怕饿着肚子也不肯离开。
鸭子的祖先主要是绿头鸭和斑嘴鸭,这两种野鸭在野外也会自己筑巢、孵蛋。

每年春天,野鸭会在水边草丛里找地方下蛋,等蛋下够了,母鸭就开始孵化,直到小鸭出壳。可奇怪的是,家鸭被人养久了,这种本能却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环境。鸡喜欢在干燥、安静的地方筑巢,容易找到合适的孵蛋角落。
鸭子喜欢水边,环境湿润,蛋容易受潮、变质,不适合自然孵化。再加上鸭群活动范围大,蛋分散,孵化难度更高。

久而久之,鸭子也就不再坚持孵蛋了。
现在,农村里想要孵小鸭,基本都靠孵化机。孵化机温度、湿度都能调节,孵出来的小鸭成活率高,省时省力。
母鸡依然会自己孵蛋,带小鸡满院子跑,成了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农村生活中,鸡和鸭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孵卵上,还体现在日常习性上。
鸡喜欢在院子里刨土觅食,遇到危险会飞到树上躲避。
母鸡带着小鸡在院子里找虫子,遇到陌生人会把小鸡护在翅膀下。鸡的群居性很强,喜欢成群活动,但每只母鸡都有自己的窝和地盘。

鸭子则喜欢成群结队在水里游,觅食时低头在水里捞食。鸭群活动范围大,晚上回鸭舍时,常常需要人赶着走。鸭子胆子小,遇到动静就一哄而散。
鸭蛋下在地上,随意性很强,很少有鸭子会专门找地方筑巢。
鸡的孵卵本能和家庭生活紧密相连。每当母鸡开始抱窝,家里人会特意给它准备干净的稻草和安静的角落,让它安心孵蛋。

母鸡孵出来的小鸡,家里人会精心照料,等小鸡长大后再分给邻居或亲戚。
鸭子的孵卵本能则在现代养殖中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