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在人们追求“诗和远方”的过程中,创作出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诗词作品,是时代的呼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诗人的使命担当。
那么,该如何创作出更多诗词精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表示,中华诗词学会把2024年和2025年确定为“中华诗词精品年”,提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贴近时代、守正创新,普及与提高并举,在大力推动中华诗词普及的同时,把诗词精品的创作、筛选、推介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和引领中华诗词繁荣发展进入新阶段。
“要通过推动每个诗词组织都来写精品、选精品、推精品,树立精品诗风,推出一批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周文彰说。
把出精品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舞台朗诵很少选择当今诗词,书法作品很少抄写当今诗词,诗词鉴赏课很少涉及当今诗词,家长和孩子背诵诗词大多不选择当今诗词,当代文学史著作绝大部分不提当今诗词……说起当今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多少让人有些尴尬。周文彰指出:“不夸张地说,现在全国每天产生的数以十万计的诗词,基本上是在诗人之间传播,没有走出诗词界的圈子,当今诗词在社会日常生活中严重缺位。”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周文彰分析,从源头上说在于诗人自己。第一,诗人发表的大量一般性诗词淹没了诗词精品;第二,新创作的诗词绝大多数只是在诗人之间传播;第三,很多诗人讲诗词鉴赏以鉴赏古人诗词为主,当代诗词比重不大;第四,诗词界有点矜持,很少推介当今诗词精品和当代著名诗人,不像文学界对名家大家,对优秀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能及时跟进进行评介、宣传。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诗词组织活动不少、作品不少,外界却很少见到他们的作品,人们心里纳闷:这些人整天忙来忙去干什么呢?周文彰说,诗词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娱自乐,诗人写诗要追求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要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而写作,要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而出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所以,一定要把出精品放在诗词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周文彰说,只有精品才能打动人、感动人、熏陶人、教育人;只有精品才能广泛传播,让人们喜闻乐见。
周文彰说:“抓诗词精品的意义不仅在于诗词本身,还在于其与国家和民族的紧密关联。”只有精品才能传世。大浪淘沙,对当代诗人来说,只有创作精品才能名传后世。只有精品才能走向世界。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重要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要有好的作品。
鼓励“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抓精品要把抓创作作为切入点。创作抓不好,精品的筛选和推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抓创作,要从诗词组织做起。中华诗词学会大力提倡各级诗词组织抓精品创作,根据自身条件定期编印(或出版)精品诗词集。各单位会员(即各省区市诗词学会)着力推动和督促抓精品、出精品,形成一级推一级的良好局面。目前,第十届“华夏诗词奖征稿”工作已经开始;中华诗词学会正在组织学会导师研学班面授教学活动;《今诗300首》的定稿出版工作深入推进……
中华诗词学会所属的精品研究、创作、评论、散曲4个专业委员会分别制定了工作方案,将各负其责,抓好“中华诗词精品年”有关工作的落实。北京、山东、内蒙古、安徽、河南等地诗词组织已拿出落实方案。
周文彰说,出精品还要从诗人个体做起。诗人个人是精品创作的主体。诗词组织抓精品创作,抓的是诗人个体;激励精品创作,激励的也是诗人个体。诗人个体要走出“诗作多少说明水平的高低”“写得越多说明水平越高”的认识误区。
在周文彰看来,当下好诗词很多,一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诗词,就堪称佳作。例如《卜算子·咏环卫工》:“扫亮满天星,扫醒云中月。扫过漫漫春与秋,多少花和叶。 不怕雪霜寒,不怕骄阳烈。不怕沾衣汗与尘,只要人间洁。”读来让人赞不绝口。
“‘孤篇盖全唐’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诗人张若虚的确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名垂千古了;词人李清照也只留给我们几十首作品。能证明自身水平的,最终不是诗词数量,而是质量。”周文彰说。他鼓励诗人养成“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写作态度,告别随意而作、粗制滥造,把创作诗词精品作为永恒的追求。
衡量诗词精品的标准是什么?在周文彰看来,诗词精品的最终尺度在人民,要以人民喜欢不喜欢、欢迎不欢迎、欣赏不欣赏作为最终标准。同时,人民中也自蕴精品诗词创作力量。
“泥腿跨进文化门,荷锄有兴吟诗文。街上才搭诗曲台,田头又闻平仄声。”广袤的中华大地活跃着不少基层诗词组织。上面这首诗就是山西省原平农民散曲社的作品,社址在原平市王家庄乡的永兴村。
在原平,农民散曲社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创作活动,比如“夫妻同写诗”“姐妹齐登台”“父子打擂台”等散曲比赛;开设了传统文化大讲堂,免费为社员进行辅导,现已举办1000多场;先后出版了《兴农曲》《和谐之歌》《山水情韵》等10多册农民诗曲集……散曲文化像一阵清风,吹进了原平农民家。
周文彰说,要关注基层诗社,积极从中发掘精品诗词创作资源。
推动当今诗词“出圈”
创作和筛选出精品,就要推介,不推介就如同深藏闺阁而无人知晓。没有读者与之共鸣,诗词创作的价值便大打折扣。
过去,图书、杂志、报纸、电台作为诗词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推动诗词传承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服务于诗词名家、大家。放眼全国,更多的诗人还是缺乏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有的诗词作品要推出还需要找赞助,出版后的销路也是一个问题。
周文彰早就注意到诗词的传播范围出了问题:一直没能“破圈”。他呼吁诗人走出自我的圈子,走出诗词界的圈子,发挥诗词的社会作用。
“中华诗词精品年”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利用各种媒体,如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平台,以及歌舞媒介等,大范围、全方位地宣传推广当代精品诗词。中华诗词学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以每月一期30首的容量增加精品诗词推荐窗口,《中华诗词》杂志将开设优秀作品专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就是坚持真理、恪守正道。正道的具体内涵,在不同领域所指不同。政治上指正确政治方向、正确政治道路等;文化上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法度等。诗词创作上的守正,就是要恪守这些正道。创新则是勇于探索、打破常规,开辟新境界、创造新事物。”周文彰说,“在守正的前提下,我主张诗词题材要创新、诗词语言要创新、诗词评价标准要创新、诗词传播范围和传播手段要创新。”
近期,中华诗词大数据建设研讨活动举办。对于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开展诗词工作,周文彰建议,第一,各诗词组织要增强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意识,重视、适应、利用互联网,共建共享数据库;第二,要统一构架,共同发力,建设中华诗词数据库,例如,共建全国诗词媒体数据库、全国诗词组织数据库、全国诗人词家数据库、全国诗词著作数据库等;第三,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类媒体特别是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现在已经出现诗词组织和个人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发表诗词、赏读诗词、宣传诗词活动的现象,但可视性、吸引力还有待加强。”周文彰说。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