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和楼上的小男孩都是5岁,我儿子还能说几个字,说简单的句子,楼上一个字都不会说,
可去医院检查,我家孩子被评估为‘中度低功能自闭症’,楼上同龄同性别同样不会说话的孩子却只是建议父母多带出去玩,多和小朋友接触,多读绘本之类的。我实在是想不通!”
刚开始每次说起斌斌的语言问题,斌斌妈妈都会这样忿忿不平的说。
后来斌斌开始做语言训练,妈妈也在无奈之下暂停工作,带着他奔波在各个机构之间。
她见过太多的自闭症孩子之后,又感叹,“原来医生当初的评估没有错!”
楼上和斌斌同龄的小男孩在去看过医生不久之后的某一天,突然就开口说话了,而且一开口就是长篇大论,吐词清晰,表达准确。
而斌斌此时依然停留在只能说几个字的状态。

斌斌妈妈回想起两个孩子5岁之前的情景,还是能看出区别的:
1、喊名字的时候无论远近,楼上的小男孩都会看过来,哪怕嘴巴被零食占住了,也会瞟一眼喊他的人。
而斌斌只有在有些远的地方大声喊他的名字,他才能意识到别人在喊自己,扭头匆匆瞥一眼。
2、对于想要拿又够不着的物品,楼上的小男孩会看一眼物品,看一眼大人,用眼神示意大人拿给他,若大人没反应,他会伸手指向物品,同时嘴里“啊啊”的叫着。
而斌斌则是不管大人在做什么,就直接拉着大人的手走到想要拿的东西附近,将对方的手往上举,
如果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他也会“啊啊”的叫几声,但始终不肯看人一眼。
3、如果有人抢玩具,楼上的小男孩会一边哭着看向跟他抢玩具的人,一边往回抢。
斌斌呢,如果是他很喜欢的玩具,他会抓着玩具不放并放声哭;
如果没那么喜欢,就任由别人抢走,而无论何种情况,他的眼睛都不会看向跟他抢玩具的人。
4、对于没有见过的新玩具,楼上的小男孩会试图拆一下,拉一下,在地上推一下,会去尝试多种玩法。
斌斌会将新玩具放地上,然后和旧玩具一起摆成一排,摆好之后他就走开,
倘若新玩具被妈妈拿起来放到了桌子上,他又会将玩具摆回去,但不会有生气的表现。
5、两个孩子一起在楼下玩的时候,他们似乎都不太喜欢往人堆里去,也都不会主动去找小朋友玩,
不过有其他小朋友过来找他们一起玩,他们也不会排斥。
不同的是,楼上的小男孩跟其他孩子会很快明白游戏的规则,跟其他小朋友很快就能玩到一起;
而斌斌玩着玩着,似乎就被无形的排斥了,轮流的玩具到不了他手上,追逐游戏他永远是被追的那一个。
因为斌斌有被动的社交意愿,尽管妈妈对自闭症了解一点,但没去医院之前,她从来没有往自闭症方面想过,
她以为自闭症孩子是完全没有社交的,而斌斌愿意跟小朋友玩,就不会是自闭症。
要知道,自闭症孩子也是人,而人天生就有社交需求,尤其是在幼年时期。
只是自闭症孩子往往不懂得如何长期的、持续的与人交流和沟通,导致很多人产生误会。
6、楼上的小男孩表情丰富,喜怒哀乐都会在脸上展现出来,虽然他不会讲话,但大人能通过他的表情看懂他想表达的意思。
斌斌的表情比较单一,大部分时候没有表情,很少哭也很少笑,所以妈妈觉得他很好带。
在妈妈认知里,自闭症孩子是喜欢大哭大闹很不好带的。
而这又是一个误区,其实自闭症孩子的外在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迟迟没有萌发自我意识,会特别好带。
7、在听指令方面,楼上的小男孩可以听懂多步指令,比如让他去房间拿水杯给妈妈,他会很快拿过来。
斌斌只能听懂简单的一步指令,如果是需要多个步骤完成的,他往往只记得第 一步,
比如同样让他去房间拿水杯给妈妈,他会跑去房间,但接下来要做什么他就不记得了。
他可能呆在房间不出来,被房间的床单、枕头等物品吸引注意力,直到家里人进去牵他出来。
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其实不太容易发现,只是后来从结果找原因,细思起来才发现他们两个的不同之处其实挺多的。

当然,两个孩子也有相似的地方:
1、年龄相同,性别相同,长得也有点相似,爱好相同,都喜欢玩积木、拼图等。
2、两个孩子性格也类似,都很温顺,基本上不发脾气,很少会大声哭。
3、两个孩子对父母、对对方都有依恋,且都很愿意跟对方玩到一起。
4、两个孩子都没有去幼儿园,都是长辈加保姆带着,打算5岁读一年大班之后直接读一年级。
两个家庭父母的工作都很忙,对于孩子不开口说话的事情,因为有同伴,所以两家都不太重视,
尤其是家里的长辈会举出很多他们身边认识的人也是5、6才开口讲话的例子。
直到马上要去幼儿园了,两家人才打算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当时斌斌妈妈是不太想去的,因为当时斌斌能喊出“爸爸”、“妈妈”等称呼,也有两、三个字的简单句子表达,
虽然只有熟悉的人才能听清楚他在说什么,但她觉得斌斌都会讲话了,没有去检查的必要。
但碍于情面,再加上而楼上的小男孩一个字都不会说,万一到时候有什么不好的,她也能安慰安慰对方。
没想到,后来需要安慰的是自己。

斌斌妈妈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斌斌的语言越来越多了,只是口齿依然不清晰,且说起话来没有抑扬顿挫,有点像古老的机器人发出的语 音。
斌斌一家后来搬走了,两个孩子对比太强烈,父母再如何放平心态,也难免有觉得上天不公的时候。
其实也能理解,换了谁也难免心态失衡吧,明明两个孩子小时候相差不大,现在别人家孩子读小学了,自家孩子还在机构做训练。
现实总有很多的意外,两个孩子同样不会说话,原因可能千差万别,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