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被称为 “绝日”,这里的 “绝日” 并非不吉利的意思,而是源自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传统历法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分别被称为 “四绝日”。而春节期间的大年初五,有时会恰好与 “绝日” 重合。
据相关民俗研究统计,大约每19年中,就会有2 - 3次大年初五与 “绝日” 相逢的情况。
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使得大年初五的习俗更加丰富和独特。
1 不招:不招晦气所谓晦气,便是那些可能带来不好运势、让人心生不悦的事情。
比如,在这一天,人们切忌口出不吉利的话语。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正月这个充满希望的月份里,大家都怀揣着对新一年顺顺利利的期盼,因此说话行事都要格外注意。
像“完了”“坏了”“倒霉”这些带有负面暗示的词汇,都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无意中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新年期间说吉利话不仅能让自己心情愉悦,还能增添对新一年的期待和信心。
而且,大年初五这一天,家庭和睦也尤为重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气气,才是新年该有的温馨样子。
俗语叫“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是美好生活的基础,避免任何可能引发矛盾冲突的行为,让新年的氛围更加和谐美好。
2 要送:送穷、送五穷送穷,作为大年初五的重要习俗,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古籍《岁时广记》中,对送穷有着生动的记载:“正月五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这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寓意着将过去一年的穷困、不如意与霉运都随着煎饼一同送走,迎接新的一年,期盼着生活能够富足安康。
此外,还有送五穷的说法。
这五穷分别指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多个方面。
在大年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将屋内的垃圾清扫出门,以此象征着把这五种穷气都彻底送出门外。
很多地方的人们还会选择放鞭炮,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更寓意着驱赶穷气,迎来新的希望与机遇。
这样的习俗,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3 不留:不留污水、不留破物、不留懒惰不留污水,意味着要摒弃一切污浊与晦气。
在大年初五的清晨,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起床,将家中的污水桶、脸盆等容器中的污水倒掉。
这一行为不仅仅是为了保持家居环境的整洁,更在深层次上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污水被视为不吉之物,倒掉它,就如同把过去一年的不顺和霉运都一并清除,为新的一年开启一个清新的起点。
不留破物,则体现了人们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一天,人们会仔细检查家中的物品,对于那些已经破损或无法再使用的物品,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扔掉。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
通过告别这些不完美的物品,人们仿佛也在告诉自己,要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至于不留懒惰,更是大年初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天,人们会早早起床,用勤劳的双手去迎接新的一天。因为在大年初五之后,春节假期就基本结束了,大家都要开始新一年的忙碌。所以,在这一天保持勤劳的状态,不仅是为了给自己打气加油,更是为了给自己新的一年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正如谚语所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珍惜时光、勤奋努力,才能在新的一年里收获满满的幸福和成功。
4 要丢:丢旧衣、丢旧筷、丢旧扫帚旧衣要丢。
在新年之际,人们总是满怀期待地穿上崭新的衣裳,这不仅是为了抵御冬日的寒风,更是为了寄托一种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无数个日夜的旧衣服,或许已经褪色、变形,但它们承载的记忆却难以抹去。
在大年初五这一天,可以选择将这些旧衣物整理起来,慷慨地丢弃。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衣物的简单整理,更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深情告别,寓意着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旧筷也要丢。
筷子,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餐具,不仅承载着食物的重量,更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它象征着“快乐”与“顺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筷子可能会因为频繁使用而磨损、变形,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和质感。
换上崭新的筷子,不仅是为了提升用餐的体验,更是为了寄托新的一年生活顺利、快乐常伴的美好愿望。
旧扫帚同样要丢。
扫帚,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家务工具,却承担着清扫垃圾、保持家居整洁的重任。然而,旧扫帚在长期使用后,其清洁能力会大幅下降。
将旧扫帚丢弃,换上崭新的扫帚,这寓意着我们能够更好地扫除生活中的不如意,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大年初五的这些习俗,虽然带着一些传统色彩,但它们更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习俗,取其精华,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那么,你家在大年初五还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呢?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