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贤,有很多书论,论述了写好书法的必然性,书法家们都不陌生。,写书法要随意,这话是对的。
很多书法家都知道,我也知道,书法是“书写”,不是做“工艺”,没必要刻意去“捻管”与“转管”,掌握好行笔,运笔,用笔之后,顺其自然,自然书写,书法就一定能写好。
清人刘熙载论书法,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有很多人评论“孙晓云的书法与刘晓庆,朱之文的书法差不多,一样的水平”。如果刘晓庆,朱之文是专业写书法的,书法水平还会提高。
谁能代表当今书法权威人物?还有人问谁是当今书法第一人?是“还是刘晓庆,朱之文”吗?
每个时期都有一位代表当前书法巅峰的人物。是学识,是书法?还是权利?又或是地位?
作为当时书法巅峰人物的代表,应该具备些什么?前人都就是一个标准。
“书法有法”,不仅是书法有法;万事都有法,万法归宗,万变不离其宗。书法有法,是随其自然,不是刻意去做。只有在行笔、结字,功底深厚,驾驭毛笔自如的条件下去“捻管”才能做到。“捻管”在书法中,或是能不能写好书法?没那么重要。
现在,有很多人说“你不要背着传统国学的沉重包袱,要创新”。恰恰相反,“你还没有理解传统的精髓,就不要背上创新的枷锁”。“你还没有学会走路,就不要学着赛跑,那样会摔得很惨”。现在很多都把创新当成是一种高水平的标准,如果你连基础都没打好,就谈不上创新;腰都没站直,人还没站稳,就想跑,只会摔得头破血流。学术,是用实力说话的。
田蕴章评孙晓云书法
在田蕴章先生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当中,他对于孙晓云女士书法的评论,曾经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但田蕴章先生的书法在创新派里却饱受非议,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他的字没有创新,是“欧楷”字体的学习者,“临摹功底深一些”,并不符合创新书法的审美标准,只是欧楷写的很像,并没有创出一体。所以,不属于高深的楷书作品,但这并不影响田蕴章先生对于书法教学的传播。
在一次专访当中,田蕴章先生对孙晓云的书法有过评论,大意是说,“我最近读了孙晓云女士的一本书,叫做《书法有法》,这本书大篇幅的来论述“捻管”的意义,她似乎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早已是旧说,并且反复对“捻管”进行论述”。
孙晓云在书法界的地位到底怎样呢?田蕴章这样评价道:“在我感觉到我们现代的女书法家当中,孙晓云女士,她的水平是比较好的,从书法角度来看应该是名列前茅。”
这话,原本是评价高的话,但是在书法家之前加了个女字,是“女书法家”,这话中有话,说得就很高深了,内藏玄机。
宋朝皇帝宋徽宗,是个不合格的政治家,但在书画艺术上造诣很高,其所创的“瘦金体”堪称一绝,是一位书画水平很高的书画家。有次宋徽宗问“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朕的字写得咋样,米芾回答“第一”。宋徽宗又问米芾你自己的字咋样,米芾也回答“第一”。宋徽宗问怎么会有两个第一?米芾说:“您的字在皇帝中天下第一。微臣的字在大臣中天下第一。”
田蕴章对孙晓云的书法评价,颇有米芾对宋徽宗的问话极为相似。都是“第一”,“名列前茅”本来水平很高,但是加上一个“女”字意义就不一样了。田蕴章后来又说:“中国古代女书法家是比较少的。我们近代史上女书法家并不是很多,出类拔萃的就更少了。……现在的媒体有时候不可深信,不能这样捧杀人。很多网站上,或者刊物上对孙晓云女士的书法说的有些过头了,说过头了,就会起到一些副面影响”。
从以上的话结合起来,可以看出田蕴章对孙晓云的字并不是很推崇。书协主席的字不仅代表个人,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一个国家书法的国学水平,非同一般,不能等闲视之,也不能和普通的书法家比,也不能随便推崇。大家的书法自然要与大家的水平来相比,这是使命。
我认为“捻管”在书法书写过程中,并不是很重要,也不能刻意去“捻管”,只能随其自然,书法是文化艺术,不是手工艺。
首先,田蕴章对孙晓云推崇的“捻管”法并不完全赞同,很多书法家也不是很赞同,因为,并不重要。田蕴章说:“孙晓云女士写的这本书。洋洋洒洒大概得有一、二十万字,有专门论述‘转管’、‘捻管’的必要性,大篇幅地来谈论这个‘捻管’的意义。她似乎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早已然是旧说……晓云女士讲得过于极端,强调得过了。我们说,晓云女士在这本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了很多很多的考证。但是,你为了考证你所说的这个问题的正确性,所以你对古人的有些原话的解释和用意上,也有的地方就引用得不够准,理解得也有些偏激。”
其次,田蕴章认为自己的书法更出色。尽管语气很谦虚,但田蕴章对自身书法地位还是很自负的。如在评论启功书法的时候,他说:“启功先生对我是支持的,他曾经说过我在这个年龄段当中应该是一流的。”
用启功的名气来抬高自己,用其他书法大家的冥神为自己扬名,田家二兄弟很喜欢这样做。
如此一来,田蕴章自然看不上孙晓云的字了。他说:“那些吹捧的文章,其中的水分太大了。希望孙晓云女士能保持冷静,客观地认清自己,不为这种虚伪的捧场而飘飘然。说到什么炉火纯清、出类拔萃,这些词语还用不上。”
田蕴章说“孙晓云提倡的捻管和转腕等等的技法,是多余的,书法就是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并且评价孙晓云的书法水平属于在女书法家中的一般水平”。
此言一出,引发许多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说田蕴章此言是歧视女性!
这句话包含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田蕴章对于中国书法中“笔法”的理解是正确的,很多书法家都赞同。
古代书法先贤论述“捻管”只是说书写文字的一些方法感悟,运用,并没有说要写好书法一定要“捻管”,必须要“捻管”才能写好字。
孙晓云出版书籍
孙晓云老师出版的《书法有法》
《孙晓云书法精品选》
《不忘初心——孙晓云书法》
《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
《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历代家规家训选》等作品。
2017年,孙晓云书《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全部出版,5部经典近7万字,她用三年的时间以小楷抄录,每一篇都凝结着孙晓云的心血。
何为“书法有法”?书法有法,“法”从何而来?
书法有法,“法”从何而来?
节目中谈及《书法有法》的名字由来,孙晓云详细阐述了书名的含义。“中国这个书法很有意思,这个法到底是什么,法在哪里呢,过去这个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孙晓云致力于中国书法的探源,寻找“法”的源头在哪里。
她认为,书法的法就是一种规则。过去的法的产生,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通过查询大量的古代论述、古代用笔和作画,参考出土的竹简、木牍、青铜器和甲骨,可以了解古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书写状态。“因为过去没有桌子,我们书法产生的年代是席地而坐,实际上是悬空斜视写的,那么法就这个时候产生的。”
我看过的书,汉字成熟的时期,才会形成大量的使用文字来记载事物,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应用。这个时期,就有了棹子,有了棹子的时期也只能是写字,并不是书法,书法是“六书”形成之后,才称得上书法。
如何在当代唤醒书法?
孙晓云表示,在当代唤醒书法,当务之急是要让大家能够重新认识中国几千年来书法发展的脉络和书法的艺术美。“书法是一个标志,所谓风流倜傥,所谓江左风流,所谓文人志气,很多都是从书法中间来的。”
当今时代,书法家要有责任心,既要承担承传中国书法的责任,也要承担创新性转化的责任。孙晓云希望古老的书法艺术可以在当代“活”起来 ,并且“火”起来。华夏历史上积累的经典名著和诗词歌赋,要能为当代服务,用当代书法家的手书写出来,在新时代展现中国书法的意义和魅力。
孙晓云题
书法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孙晓云说:对于孙晓云而言,书法意味着精神家园。“书法是我的伴侣,是我独善其身的一个根本,真的书法教会我独善其身。”
孙晓云致力于成为书法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基于当代的现实情况,她希望自己可以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不断地把中国的经典文化跟书法欣赏,以及广大的书法爱好者的临摹学习结合起来,让书法得以创新性地发展,让中国书法立足当今,面向未来。
书法就像一个爬山的过程,能看到那个山顶,但是永远达不到顶峰。“但是我的乐趣是在攀爬当中,就是我觉得往上前进了一步,离那个山顶又近了一步。能够近一点,那我们的幸福感就会强一点。”在攀爬书法这座高山的过程中,孙晓云感受到了自信与自豪。
“一拿起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孙晓云说。
孙晓云著的《书法有法》论述,“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
严格地说,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这个结论是孙晓云在43岁时,历经30多年的书法实践的论述。
孙晓云的论述,在书中写道,她通过实证的方法,以浅显直白的文字,一步一步地将历史的资料、图片展现给读者,向读者证明书法的“笔法”。
孙晓云用她发现的笔法,来分析米芾、张瑞图、倪元璐的书法特点,解释米芾的“竖钩”,张瑞图的“右肩”,倪元璐的“左舒长右局促”产生的原因,非常形象,就像我们站在三个大书法家身边看他们书写一样。通过笔法,孙晓云还解释了书法为什么“竖写左行”的原因。
解缙曰:“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张怀瓘曰:“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古人的书法传承是私下的。这是说不外传的,此其一;又,张长史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传授对象只能是资质高的人,此其二;其三,汉即建立书馆,进行习字教学,之后,书法成为科吏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官场竞争,可能也是“藏之、宝之,秘不示人”的原因之一吧?
孙晓云说:“我读过的古文中,最喜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就像那个打鱼人,偶然寻得了仙洞。我写《书法有法》,不是为了授人以‘鱼’,而是为了授人以‘渔’。‘鱼’只可饱腹一顿,剩之即腐;‘渔’却可以学会打鱼方法,自立、自觉地养活自已一下”。
孙晓云书法作品
书中孙晓云觉得:面对两千年来浩瀚迷茫的书法历史,“笔法”好比是一把万能钥匙,它能打开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中任何类型的锁。
清末民初易学大家尚秉和著《焦氏易诂》序言说,易之为书也,自东汉迄今,几两千年。总九经之注,不如易一经之多,而易义之晦自若也,误解相承如故也。李刚主曰:易二千年在漆室中。
书法的笔法,何尝不如斯言?孙晓云论述笔法觉得,恰似尚秉和之如易学。
在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当中明确指出了,“笔法”从东汉的蔡邕,再到蔡文姬,再到后来的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王僧虔,一直传到了唐代虞世南、欧阳询、徐浩诸人,总共传了23个人。道出了“笔法”的神秘。
并且有史料记载,蔡邕在嵩山得神人传授笔法,钟繇为了学笔法去盗韦誕的墓,王羲之将《笔法诀》秘而不宣,藏于枕中,怀素通过邬彤的指点,才尽窥笔法之妙,黄庭坚看到了张旭、怀素真正才明白什么叫用笔,这些多的史料和书论记载的笔法,岂能用一句“自然书写”就能概括。
“笔法”就好比是武术中秘笈,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和名师指点,很难入门,我们如今看田蕴章的行书和草书,线条基本没有起伏、总是一根单薄的线在飘来飘去,全程书写用“一面锋”,封面几乎无变化。所以他的点画没有丝毫的情绪表达和意趣,属于规范字的范畴。
而我们看王羲之的尺牍以及唐代的行草墨迹,每一个字都在不断通过手指与手腕的转动来变化锋面,使得每一个字都极具风姿。
这种“执笔法”、“指腕法”、“点画法”都是笔法的精髓,这些精髓全部被孙晓云耗时十几年的时间,将其写进了这部《书法有法》当中。
从这部《书法有法》当中,你就能看出孙晓云的书法水平,要远在田蕴章之上,是真正的对于古代书法有过通透理解的人。
这部《书法有法》当中从开始就提到了所有书法人遇到的书法困惑,那就是书法的入门问题,懂不懂“笔法”是你书法入门的关键。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孙晓云著的《书法有法》,才豁然开朗,原来是我不懂笔法。“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严格地说,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这个结论是孙晓云在43岁时,历经30多年的书法实践和艰苦求索而得出的。“据说人躺着时的思维效率是最高的,恰好我总是失眠”,我能体会到孙晓云为探求笔法的奥秘而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状态。孙晓云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书中,她通过实证的方法,以浅显直白的文字,一步一步地将历史的资料、图片展现给读者,向读者证明书法的“笔法”。
孙晓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朋友用几何的方法,证实了她的分析结果。她也用她发现的笔法,来分析米芾、张瑞图、倪元璐的书法特点,解释米芾的“竖钩”,张瑞图的“右肩”,倪元璐的“左舒长右局促”产生的原因,非常形象,就像我们站在三个大书法家身边看他们书写一样。通过笔法,孙晓云还解释了书法为什么“竖写左行”,解开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团。
为什么“笔法”的真相需要孙晓云这样耗时30多年去追寻呢?解缙曰:“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张怀瓘曰:“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古人的书法传承是私下的。这是说不外传的,此其一;又,张长史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传授对象只能是资质高的人,此其二;其三,汉即建立书馆,进行习字教学,之后,书法成为科吏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官场竞争,可能也是“藏之、宝之,秘不示人”的原因之一吧?
我不知道有没有当代其他书家,承继笔法而不宣的?
孙晓云自己发现笔法的秘密,为什么不保守着武林“秘笈”,而是撰写书籍出版,广为传播呢?她说:“我读过的古文中,最喜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就像那个打鱼人,偶然寻得了仙洞。我写《书法有法》,不是为了授人以‘鱼’,而是为了授人以‘渔’。‘鱼’只可饱腹一顿,剩之即腐;‘渔’却可以学会打鱼方法,自立、自觉地养活自已一下”。多么朴素、伟大、高尚的人格!多么宽广的胸怀!
书中说:面对两千年来浩瀚迷茫的书法历史,“笔法”好比是一把万能钥匙,它能打开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中任何类型的锁。
清末民初易学大家尚秉和著《焦氏易诂》,序言说,易之为书也,自东汉迄今,几两千年。总九经之注,不如易一经之多,而易义之晦自若也,误解相承如故也。李刚主曰:易二千年在漆室中。
书法的笔法,何尝不如斯言?孙晓云之如笔法的贡献,恰似尚秉和之如易学。
清人刘熙载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孙晓云的书法,正如其人,值得收藏。
为什么“笔法”的真相需要孙晓云这样耗时30多年去追寻呢?解缙曰:“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张怀瓘曰:“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古人的书法传承是私下的。这是说不外传的,此其一;又,张长史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传授对象只能是资质高的人,此其二;其三,汉即建立书馆,进行习字教学,之后,书法成为科吏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官场竞争,可能也是“藏之、宝之,秘不示人”的原因之一吧?
我不知道有没有当代其他书家,承继笔法而不宣的?
孙晓云自己发现笔法的秘密,为什么不保守着武林“秘笈”,而是撰写书籍出版,广为传播呢?她说:“我读过的古文中,最喜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就像那个打鱼人,偶然寻得了仙洞。我写《书法有法》,不是为了授人以‘鱼’,而是为了授人以‘渔’。‘鱼’只可饱腹一顿,剩之即腐;‘渔’却可以学会打鱼方法,自立、自觉地养活自已一下”。多么朴素、伟大、高尚的人格!多么宽广的胸怀!
孙晓云书法
书中说:面对两千年来浩瀚迷茫的书法历史,“笔法”好比是一把万能钥匙,它能打开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中任何类型的锁。
清末民初易学大家尚秉和著《焦氏易诂》,序言说,易之为书也,自东汉迄今,几两千年。总九经之注,不如易一经之多,而易义之晦自若也,误解相承如故也。李刚主曰:易二千年在漆室中。
书法的笔法,恰似尚秉和之如易学。
清人刘熙载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孙晓云书法
毛泽东《清平乐 六盘山》96cmx177cm 2016年
《刊石 行歌》54cmx158cm 2015年
《凭栏 倚石》45cmx176cmx2 2016年
孙晓云书法
苏轼《论书诗六首》1
苏轼《论书诗六首》2
苏轼《论书诗六首》3
苏轼《论书诗六首》4
苏轼 《论书诗六首》5
苏轼《论书诗六首》6
苏轼《论书诗六首》7
苏轼《论书诗六首》8
苏轼《论书诗六首》9
赵朴初《宽心谣》
孙晓云书法 诗五首
书法创新,弘扬,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是华夏复兴,民族复兴的使命,华夏子孙责无旁贷。
水平高一点的书画家都知道“笔法”,都知道“古法”,都有自己的方法。很多古文名著都有“画论”,“书论”。只要深读古论著,就能悟到。当然,有名师指点,可以收走弯路。绘画,书法用笔都有“口诀”,现在的很多人不知道。
不知书者,以为孙晓云的“书法有法”破解了书法秘密,很神秘,对我来书也很平常,田蕴章觉得不那么重要,很多书法家也觉得没那么神秘,外行者觉得神秘,一点都不不为过。
曹操善哉行其一
王维诗一首
信札《唐之后》
高风翰诗
郑板桥江晴
田蕴章评孙晓云书法
田蕴璋:需要说一下的就是,近几年来,有个朋友给我看过一本书,这本书叫作《书法有法》。这个作者的名字叫孙晓云,是南京这一带的一位女书法家。孙晓云女士写的这本书。洋洋洒洒大概得有一、二十万字,有专门论述“转管”、“捻管”的必要性,大篇幅地来谈论这个“捻管”的意义。她似乎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早已然是旧说。但是孙晓云女士呢,特别对这个说法感兴趣。因此,反复地论证“捻管”与“转管”的意义。
强调过了,我告诉大家,强调过了!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些道理。是可以配合的,是可以使用的;不是绝对的——在她认为,只要你不懂“转管”、“捻管”,你就永远也写不好字。
其实我告诉大家,执笔的问题,是重要的,但是不是绝对的。不是古人讲的、某些古人强调的只要你执笔不对了你就终身写不好字。——不是这样的!
我们考察一下,古代书法家他们的执笔各异,都有不同——你是这样执笔,我是那样执笔;你是高的,我是低的;你是紧的,我是松的——等等都有不同。也随着他们书写的条件不同,自己的执笔也会有个调整和转换。这些都是事实。
如果说,靠着某个固定的执笔法,或者某一种技巧,以它视为可以写好字与写不好字的一个区别点,太武断!
我告诉大家,只要是有天赋的人,功力上肯用功,学养上很丰富,那么他一定能写好字,他会用各种方法去写好字。所以我说呢——可能这样说对有些初学者不尊重——人家书法大师们写字的时候,即使真的在脚上绑一支笔,也比我们初学者写得好。
这样说,你这不等于骂人嘛!——不是,我们在说这个道理。真的是,那些大师级人物的脚上绑一支笔,哪怕真的是在他手上栓一支笔,不用他手动,只让他胳膊动转,字照样能写好。当然相比之下,肯定比他自己正常用笔、正常的执笔法写出来的字那样好。
但是我们说,写字的关键是心理作用。执笔的问题是一个技巧上的东西,它不是写好字的一个关键、生命性的东西。所以,写好字的生命性的东西是心灵的悟性和理解——理解到了,他用各种方法都能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我们说,晓云女士讲得过于地极端,强调得过了。晓云女士在这本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了很多很多的考证,但是,你为了考证你所说的这个问题的正确性,所以你对古人的有些原话的解释和用意上,也有的地方就引用得不够准,理解得也有些偏激。
这是我们在学术上进行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我在“捻管”和“转管”当中,把晓云女士的观点提出来,《书法有法》这本书上主要强调她的“转管法”、“捻管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说,不要把这个说得太绝对,也不要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在这一点上,我需要说明一下。
主持人问:田老师,刚好您在这里提到了孙晓云女士。那么我们知道,孙晓云女士其实也是南京一带比较著名的一位女书法家。那么在今天的节目当中,也希望您能够坦率地、真诚地评价一下孙女士的字。
田蕴章说:我和孙晓云女士没有见过面,因此,没有“恩怨”二字可提。所以,只能是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的认识。
我感觉到,在我们现在的女书法家当中,孙晓云女士应该算是比较好的——她的水平是比较好的。
在中国古代,女书法家的数量极少。我们现在马上能想到的,出色的一些女书法家,象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后来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生女士,这都是在书法史上有名挂得上号的,非常出色的女书法家。
我们近代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很多,出类拔萃的就更少。那么就我知道的,现代的女书法家处于中年吧,或者接近老年的这位孙晓云女士,应该说在女书法家当中写得是比较好的,比较好的!
另外我还知道,近几年来,稍稍崭露头角的,象谢小青这些女士,我看了字都写得不错,我没有见过原作,我见到的都是影印件,我看了,确实写得很好,很好!
在现代的女性当中,从书法角度去看,她们应该算是名列前茅的。是这样的,很好的。
但是说,有些刊物上大肆的吹捧,说得玄而又玄。不是这样的,没有到那种水平。现代的媒体啊,真是有时候是不可深信的。它们有时候为了说明这个人写得不好,就用尽了挖苦之词,也说到了一个极端,不好!当它们说这个人好的时候,又说得是这个美不胜收,说不好的时候就百孔千疮。走向两个极端,这是不好的。
很多网站上,或者是一些刊物上对孙晓云女士的这个业绩说得过了。说得过了以后,对书法家们来讲,起到的是负面作用了。
比如说,我有五分的水平,你说我有六分的水平、七分的水平还可以,总是要有点希望、有点鞭策、有点鼓励嘛,这是没问题的。当我有五分水平,你说我有一百分水平、二百分水平,以至于到后来的结果是什么?除了挨骂,没有别的结果。因为你夸张过度之后,人们就带有了一种逆反心理。本来知道你写得还不错,如果说过了,被吹捧者就只剩下挨骂。
这是媒体的罪过。我们必须说,不能这样去捧杀人。当然,我们反过来说,孙晓云女士写得确实是不错,但是那些吹捧文章的那些水份太大了。
因此,希望孙晓云女士,因为她是一位非常有学养的女书法家,希望她有保持冷静,客观地认清自己,不为这种虚伪的捧场而飘飘然。
但是我总体上来说,她写得确实是不错。但是要说什么炉火纯青,什么出类拔萃,这些词还用不上。只能说,在女书法家当中,写得已经是不错了。而且我特别认可的是,她们走的这个路子很对。不管是谢小青,还是孙晓云,路子走得很对。她们不胡写、不瞎写,很尊重传统,尊重正统,知道自己是个女性,写出字来温文尔雅。从这一点来说,我很赞赏!
我能对晓云女士的评价,仅此而已。
田蕴璋先生对孙晓云女士的《书法有法》书中论述的“转管”、“捻管”,以及书法作品的评价是很正确的,也很到位。有很多人,包括媒体,是外行评内行,根本不懂书法,更不懂得书法“用笔,行笔”,乱用词语,根据自己的喜好,话吹乱扯,夸大其词,实属不该。
要有公平,公正的评论,自己必须要有较高的书法理论,较高的书写水平,才能深入其中,真正的了解书法,理解书法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