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艺背后的环境与人才考量:传统制造与3D打印的深度剖析

金属3D模具的日常 2025-04-02 10:59:36
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需的技术人才储备。以牛角进胶注塑模具制造为例,传统制造与 3D 打印这两种工艺在环境影响和技术门槛与人才需求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关系到整个制造业的人才结构与发展方向。

一、环境影响的天壤之别

(一)传统制造的环境负担

传统制造过程仿佛一个环境负担的 “制造机”。在机械加工环节,大量废料如金属屑源源不断地产生。这些金属屑不仅意味着宝贵资源的白白浪费,还对环境形成了沉重压力。处理这些废料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若处置不当,还可能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更为严峻的是,部分加工工艺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和设备正常运行,会使用化学冷却液。然而,这些化学冷却液一旦处理不当,比如未经有效净化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严重威胁。

(二)3D 打印的绿色优势

3D 打印技术则宛如制造业中的 “绿色使者”,尽显环保魅力。作为增材制造的典型代表,3D 打印按照物体的三维模型,通过层层堆积材料的方式构建实体,材料利用率极高,废料产生极少。相较于传统制造的大量废料,3D 打印在这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3D 打印过程相对清洁,整个打印过程不涉及复杂的化学处理,也无需大量使用化学冷却液等可能造成污染的物质,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与当下全球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技术门槛与人才需求的独特景观

(一)传统制造的高门槛与长周期

传统制造工艺对技术人员设置了一道颇高的门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传统制造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全面而扎实的机械加工知识,这涵盖了机械原理、金属材料学、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不可或缺,只有通过长期在生产一线的摸爬滚打,才能真正掌握多种加工设备的操作技能,如车床、铣床、磨床等设备的精准操作。这种对知识与经验的双重高要求,导致人才培养周期漫长。从一名新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制造行业人才的快速补充与更新。

(二)3D 打印的新需求与复合型趋势

3D 打印技术在操作层面相对传统制造更为简单,但对操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有着独特要求。操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三维建模技术,能够将设计理念转化为精确的三维数字模型,还要精通打印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以实现高质量的打印效果。随着 3D 打印技术在注塑模具制造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市场对既懂 3D 打印又熟悉注塑模具设计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这类复合型人才能够将 3D 打印技术的优势与注塑模具设计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推动产品创新与生产效率提升。然而,目前这类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成为制约 3D 打印技术更广泛应用的一个因素。未来,加强相关教育与培训,培养更多适应 3D 打印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推动该技术在制造业深度发展的关键举措。

综上所述,传统制造与 3D 打印在环境影响和技术门槛与人才需求方面有着显著不同。传统制造面临着较大的环境压力和人才培养难题,而 3D 打印以其绿色环保和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潜力。制造业在选择制造工艺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人才发展的多赢局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