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座城市,最近被顶上了热搜。
先是蛇年春节,深度求索(DeepSeek)火遍全球,登顶多国APP下载榜;宇树科技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转手绢,那叫一个惊艳!再往前看,《黑神话:悟空》席卷全球市场,云深处科技机器人首闯新加坡电力隧道,强脑科技领跑脑机接口,群核科技打造全球最大室内场景认知数据集。
这六家企业,就是大名鼎鼎的“杭州六小龙”,在人工智能、脑科学领域掀起东方浪潮。
可为啥它们都扎堆杭州呢?答案就藏在杭州政府办事的每个细节里!
先来说说营商环境。
杭州连续5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排第一,连续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数全国城市首位。
就拿游戏科学来说,成立初期,西湖区艺创小镇直接给数字内容企业三年内最高100%的房租补贴或减免,这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让它们能安心搞创新。
宇树科技更惊险,2017年耗尽融资还没实现产品交付,差点凉凉,关键时刻,杭州的一笔融资就像“救命稻草”,让它起死回生。
这种在企业困难时拉一把的做法,体现了政府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呵护,让创业者们更有底气。
再看看政府的政策引导。
早在2014年,杭州“一号工程”就提出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智慧应用,培育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动力。
之后,人工智能产业利好政策不断,涉及医疗卫生、城市治理等多领域,为杭州人工智能版图勾勒出雏形。
2018年浙江省的“机器人 +”计划,更是宇树科技等技术企业的政策后盾。政府高瞻远瞩,提前布局,给企业指明方向,让它们能在正确的赛道上奔跑。
在人才吸引和培养上,杭州政府也下足了功夫。
自2016年G20后,杭州就打出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子女教育支持等“组合拳”,连续5年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
顶尖高校如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为“六小龙”提供技术底层支持与人才储备。像“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的石虎山基地,集聚着创新工坊和初创企业,产学研创一体聚合成链,政府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创新要素充分汇集。
而且,杭州对人才认定很灵活,甚至没学历的人也可能被认定为人才,以申请为主体的人才认定方式,给了创新更多可能。
杭州政府还特别注重服务创新。
在数字化服务方面,“浙里办”让办事变得超简单。
市民陈洁通过它转移社保关系,从河南郑州转至杭州,1分钟就完成申请;还有人办出生证明,一次材料能办四个事,隔天就邮寄到家。
全市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99.7%,585项个人事项“一证通办”、279项涉企事项“一照通办”。
在政务窗口服务上,杭州公安“一窗通办”专区依托省政务服务2.0平台,能办理8个警种120项高频业务,新杭州人王先生丢钱包后,10多分钟就在一个窗口补办了所有证件。
另外,政府还从“坐等办”转为“上门办”,“审点芯”专员走进西湖龙井茶园,移动审批车开进茶园,帮茶农办事还送政策。
当然,杭州政府还有个厉害之处,就是懂得“不为”。
它尊重企业的自主决策和创新路径,不过度干预企业创新的内部事务,做到“有事就服务,无事不打扰”,给企业足够空间探索创新。
把更多精力放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让企业能在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里发展。
杭州能诞生“六小龙”绝不是偶然,是政府在营商环境、政策引导、人才战略、服务创新以及合理“不作为”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的结果。
很多地方,比如南京,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
但这些细节看似平常,实则是杭州在科技创新领域崛起的关键密码。
如何像杭州城市那样,在“有为”之中“无为”,这是一门管理艺术。
其他城市要是想复制杭州的成功,可真的不是要改变一点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