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比如《甄嬛传》等,也能对清朝后宫妃嫔的等级了解的差不多,除了中宫皇后外,便是:
皇贵妃:一人,一般有皇后不会设皇贵妃,所以《甄嬛传》中的端妃姐姐不会位居皇贵妃;除非贵妃病重需要冲喜晋封皇贵妃,或者后宫压根没有皇后,才会设皇贵妃统摄六宫。
贵妃:两人,后宫妃嫔能做到贵妃便已经是很难得,所以《甄嬛传》中大胖橘想要给华妃晋封位份,顶多就是贵妃,不可能将身体康健的华妃晋封皇贵妃。
妃:四人
嫔:六人
至于位份比较低的贵人、常在、答应与官女子则没有定数,而且康熙朝以及雍正朝后宫妃嫔还有格格这一称呼,指的便是没有封号的低级妃嫔;从乾隆朝开始便没有了。
其实从康熙朝中后期开始清朝后妃们的等级数量基本如此,但是在康熙初期,后宫妃嫔的等级并没有这么完善,除了中宫皇后,便是:
福晋、大格格(位居福晋与小福晋之间)、小福晋与格格
一些出身包衣或者出身汉军旗的妃嫔,入宫只能位居最低等的格格之位。比如皇长子胤禔的生母惠妃乌拉那拉氏,因为出身包衣,刚入宫时便是格格,因为生下皇子母凭子贵,晋封小福晋。
而康熙的发妻赫舍里氏,索尼的亲孙女,因为出身勋贵家族赫舍里氏家族,被直接册封为正宫皇后。先后为康熙生下两位皇子,年仅22岁病逝,追谥为“孝诚仁皇后”。
从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开始,后宫妃嫔的等级制度趋于完善,慢慢便有了我们所熟悉的后宫妃嫔等级,有了皇贵妃、贵妃、妃与嫔。
而且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册封的一后一贵妃七嫔个个都不简单。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看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究竟都封了谁?
01康熙十三年,陪伴康熙仅7年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因难产而去世,留下刚刚出生的嫡次子胤礽。孝诚仁皇后一死,后宫之主的位置便空了出来,需要一位同样出身显赫的勋贵女子补上。宫中有两位合适的人选:
一位是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出身勋贵家族钮祜禄氏家族,是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孙女
另一位便是康熙的亲表妹,是康熙亲舅舅佟国维的女儿;此时的佟佳氏一族,在康熙对生母(孝康章皇后)母族的扶持下逐步迈入勋贵家族行列。
钮祜禄氏与佟佳氏都是康熙十五年左右入宫,钮祜禄氏刚入宫便享受妃级待遇,而佟佳氏刚入宫只是格格。不过二人都是皇后备选人,而且康熙更加倾向于将自己的表妹佟佳氏扶上皇后之位,因为康熙非常宠爱自己的表妹。
但是康熙十二年年底吴三桂起兵造反,迅速占领了云贵一带,三藩之乱正式爆发。紧接着:
定南王孔有德(顺治朝战死)的女婿孙延龄背叛朝廷,附和吴三桂;
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背叛大清;
台湾的郑经集团也趁机进兵福建漳州、泉州等地
甘陕提督王辅臣附合吴三桂,直接将陕西经略莫洛处死
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的儿子)在广东背叛大清
一时间大清四方震动,康熙不得排兵布阵,派大将前去征讨三藩。
与此同时大清北部的噶尔丹也不安稳,而满洲八旗将领以及勋贵家族也都对朝廷不满。为了稳定朝局,为了让八旗子弟前去战场上杀敌卖命,孝庄太皇太后深思熟虑,便想要将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立为皇后。
将钮祜禄氏立为继后,孝庄还有一个考虑:康熙太宠爱佟佳氏,让孝庄有些担心。想起当年顺治帝对董鄂妃的专宠,而忽略了后宫其他的妃嫔。其实康熙并不想用一女人来稳定大清,更何况康熙喜欢的是表妹佟佳氏,但是有祖母的嘱托在,康熙也不能任意而为。
于是便下旨,将钮祜禄氏立为皇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孝昭仁皇后。
钮祜禄氏为皇后,康熙自然也不会委屈自己的表妹,便将佟佳氏由格格直接册封为贵妃。
孝昭仁皇后病逝后,康熙终于得偿所愿将表妹册封为皇贵妃,成为后宫中位份最高的女人,统摄六宫。在表妹病重时康熙将其直接封为皇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孝懿仁皇后,只可惜佟佳氏在仅在后位上两天的时间便病逝了,之后康熙再没有亲自册封过皇后,连皇贵妃都没有册封。
除此之外,康熙还册封了七嫔,这七位嫔也个个不简单。要么母凭子贵,要么出身高贵,要么得宠。
02七嫔中四位再无晋封,而且其中两位没有葬入皇陵七嫔第一位便是安嫔李氏
安嫔之所以能位居七嫔之首,完全是因为其高贵的出身,他的祖父李永芳是第一个归降大清的明朝将领,正因为如此,太祖皇帝十分重视,便将第七子阿巴泰的女儿,许配给李永芳做后妻,就这样李永芳成了太祖的孙女婿。
因为李永芳在归顺之前坚守的是抚顺城,所以也被称为“抚顺额驸”。
后来李永芳又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安嫔的姑姑)嫁给了岳父阿巴泰的孙子辅国公翁古,翁古的父亲是阿巴泰的次子贝子博和托。
不过安嫔的父亲刚阿泰并非是阿巴泰的女儿、高贵的格格所生,而是侧室所生,也就是说刚阿泰并没有皇室血统,安嫔便更没有。
但安嫔的家族跟爱新觉罗家族也算是互相联姻,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阿巴泰第七子安亲王岳乐,不仅是顺治朝的首席议政大臣、战功赫赫的大清功臣,而且到了康熙朝还帮助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
也就是说安嫔的嫡祖母还是战功赫赫的安亲王岳乐的姐姐,也就是说安嫔的家世出身虽然不及孝诚仁皇后的赫舍里氏家族与孝昭仁皇后的钮祜禄氏家族,但也相当不错。
对于李氏来说,位居七嫔之一,确实实至名归。
其实安嫔在康熙十年便已经入宫了,刚开始只是一个没有封号的庶妃。
康熙十六年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被封为安嫔。
之后安嫔再无晋封,可见康熙并不宠爱安嫔。
康熙三十六年清宫档案中有四位嫔,根据推测安嫔李氏还在其中,但是康熙四十六年的清宫档案中便没有安嫔李氏的踪影了。
根据满文底档的记载,康熙有一位妃嫔是博尔济吉特氏格格,不过后来被送回了娘家,或许安嫔李氏也可能被送回了娘家。
在康熙的景陵妃园寝中,并没有安嫔的宝顶。
七嫔第二位是敬嫔完颜氏:
完颜氏的父亲是护军参领完颜.华善,属于满洲镶红旗。完颜氏也就是算是世家出身,但非包衣出身,而且还是属于满洲八旗,便可以参加八旗选秀,入宫做康熙的妃嫔。
康熙十年完颜氏入宫,刚入宫的时候只是一个没有封号的庶妃。
康熙十六年康熙大封后宫时,完颜氏被册封为敬嫔,仅次于安嫔李氏,位居七嫔第二位。不过在此之后,完颜氏再无晋封,而且康熙四十六年的清宫档案中便没了安嫔的踪影,至于去了哪儿、何时去世都没有记载,在康熙的景陵妃园寝中更没有完颜氏的宝顶。
七嫔第三位是端嫔董佳氏:
端嫔董佳氏出身与内务府正黄旗包衣,康熙二年的时候孝庄从三十几位秀女中选了三位,九月二十日入宫,董佳氏便是三位秀女中的其中一个。
康熙八年七月,董佳氏已经是康熙后宫里的格格。
康熙十年三月,董佳氏生下皇二女,并且母凭女贵晋封为小福晋,成为当时康熙后宫中四位小福晋之一。位份等级不及储秀宫格格(大格格位份)以及另外六位刚入宫的外八旗格格,康熙十二年董佳氏所生的皇二女夭折,之后董佳氏再无生育。
康熙十六年在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时,董佳氏被封端嫔,地位仅次于安嫔李氏以及敬嫔完颜氏;不过要高于已经接连生下六个皇子公主的马佳氏,毕竟马佳氏是包衣出身。
可能也有人会说:董佳氏不也是包衣出身,而且只生了一个女儿,为何地位会高于接连生子、得宠的马佳氏呢?
不得不承认,虽然都是出身包衣,但其母族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董佳氏的父亲董得启只是一个小小的员外郎,确实对董佳氏来说影响不大;但是董佳氏的叔叔董得贵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在顺治帝登基这一年,摄政王多尔衮亲自率兵前往山海关,收服吴三桂,对战李自成。而董德贵便跟随军中,并且与谭泰(属两黄旗,后归附多尔衮)一起大败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
董德贵立下如此显赫的战功,让董氏一族开始崛起,而自己则是得了一个骑都尉的世职。
顺治九年因为年迈,其子董殿邦承袭爵位。而董殿邦便是董佳氏的堂兄弟,在康熙五十五年时任内务府总管一职,历经康雍乾三朝,前后六十多年的时间,被称为“三朝之硕辅”,可见董殿邦绝非平庸之人。
董氏一族多次受到朝廷的恩诏,与满人通婚。
虽然董氏一族没有被拨出包衣,但是成为包衣世家,地位也很显赫。
董佳氏作为董氏家族唯一一个入宫为妃的,自然也会被康熙高看一眼。在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时,得宠而且出身很不错的董佳氏位居七嫔第三位便不足为奇了。
不过董佳氏最高的位份便是嫔位,之后也没有再生育,可见在此之后董佳氏失宠。
康熙四十六年,董佳氏位居嫔位之首。
康熙五十九年董佳氏病逝,也算是康熙所有妃嫔中比较长寿的,死后按照僖嫔去世时的规格下葬,下葬了景陵妃园园寝。
那这位僖嫔又是谁呢?
僖嫔在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时位居七嫔最后一位:
僖嫔出身于赫舍里氏家族,父亲是赫舍里·赉山。不过虽然都是出身与赫舍里氏家族,但康熙的孝诚仁皇后出身索尼—噶布喇这一支,极其显赫,而僖嫔的出身便很一般,至于僖嫔跟孝诚仁皇后有无亲戚关系便不确定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僖嫔确实很得宠,所以在没有生育子女的情况下被册封为嫔。
之后因为宫中新人辈出,康熙身边的宠妃也不断,一直没有生育子女的僖嫔便慢慢失宠;而且一直到康熙四十一年僖嫔病逝,位份都没有再得到提升。
康熙一生中亲自册封过八妃,其中有四位非常不容忽视,在很多的清宫剧中都能见到。这四位便是:惠妃乌拉那拉氏、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与荣妃马佳氏,最终确定四妃位份是在康熙第二次大封后宫时。
至于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与马佳氏被封为嫔,至于德妃是第一次大封后宫以后单独册封的,并没有在七嫔之列。
马佳氏:马佳氏出身正黄旗包衣,父亲是员外郎马佳.盖山。马佳氏入宫的时间比较早,很有可能在孝诚仁皇后入宫之前便已经伺候在康熙身边,毕竟康熙六年九月马佳氏便为康熙生下了第一位皇子,而孝诚仁皇后就是在康熙六年与康熙大婚的,那么马佳氏最迟也要在康熙五年年底便已经入宫。
马佳氏确实称得上是康熙朝早期的宠妃,而且是得盛宠。用十年的时间为康熙生下六个子女,跟乾隆的令妃魏佳氏有一拼,只可惜马佳氏没有魏佳氏那般有福气,自己儿子能登上皇位,而自己也能真正“母凭子贵”追封皇后。
马佳氏虽然连生六胎,但只有一位皇子一位公主长大成人,而且这唯一一位长大成人的皇子还是马佳氏所生的最年幼的一位皇子,也就是马佳氏生的前四个儿子全部夭折。也正因为如此,马佳氏大受打击,看淡了后宫争斗,一心只想要平淡地生活,保住自己的地位。若是马佳氏所生五子全部长大成人的话,或许马佳氏的一生便没有这般平淡了。
对于马佳氏而言,康熙十六年能被晋封为“荣嫔”也算是实至名归,毕竟她是七嫔中生育子女数量最多的。位居七嫔第五位,康熙二十年第二次大封后宫时,马佳氏位居四妃最后一位,其实这也是她不争不抢的结果。
康熙帝病逝后,马佳氏在儿子胤祉的府上养老;
雍正五年,病逝,病逝后葬入景陵妃园园寝。
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出身正黄旗包衣,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刚入宫时为格格。因为生下皇子承庆,位份得到提升,被晋封小福晋。在《康熙王朝》中,包括《永宪录》中都将乌拉那拉氏当成是大学士纳兰明珠的亲妹妹,所以皇长子胤禔称呼明珠为舅舅。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惠妃是乌拉那拉氏,祖上属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乌拉部,跟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是同族,只不过阿巴亥是乌拉部国主的直系后裔、高贵的乌拉部公主,惠妃一脉并非乌拉部国主的直系后裔,自然地位低不少,在后金建立以后,便被编入正黄旗包衣。
也就是说,惠妃是包衣出身,所以刚入宫时位居格格之位。
而且纳兰明珠是叶赫那拉氏,属于满洲正黄旗,并非包衣出身。明珠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叶赫部最后一位贝勒金台吉的孙子,出身极其高贵。明珠的父亲尼雅哈率领叶赫部归降了太祖努尔哈赤,被太祖授予佐领一职。
而皇太极的生母,也就是太祖的第三位大妃是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姐姐,也就是说明珠还要称呼孟古姐姐一句“姑姑”,正因为这样高贵的出身,明珠得以与爱新觉罗家族联姻,娶了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
若是按照辈分的话,康熙还要称呼明珠一句“堂姑父”。
若乌拉那拉氏当真是明珠的亲妹妹,出身如此显赫的家族,便不可能屈居“格格”之位。
乌拉那拉氏虽然出身不高,但是她的肚子争气,康熙九年生下皇子承庆,母凭子贵晋封小福晋;康熙十一年,生下皇子胤禔。因为康熙的前几个儿子夭折,所以在重新序齿后胤禔便是皇长子。康熙十六年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晋封乌拉那拉氏为惠嫔。
在四年后康熙第二次大封后宫时,乌拉那拉氏晋封为惠妃,而且位居四妃之首。
与马佳氏相比,乌拉那拉氏只生育两位皇子,而马佳氏连生六个儿女,盛宠10年的时间,但在封妃时,马佳氏不仅位居乌拉那拉氏之后,而且还位居比自己资历低的乌雅氏与郭络罗氏之后,可见此时的马佳氏已经恩宠大不如前,能被封妃是因为“母凭子贵”。
而乌拉那拉氏却与马佳氏相反,在第一次大封后宫是地位低于马佳氏,但是在第二次大封后宫时乌拉那拉氏已经位居四妃之首,可见乌拉那拉氏确实有心机,哪怕“色衰而爱驰”,她仍旧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且多次在后宫没有主位的时候处理后宫事务。
不过乌拉那拉氏毕竟出身包衣,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胤禔也在九王夺嫡中第一个被淘汰,所以乌拉那拉氏的位份也再无晋封。不过乌拉那拉氏的寿命还是比较长的,活到了雍正十年。
郭络罗.纳兰珠:纳兰珠是七嫔中入宫时间最晚的,在康熙大封后宫的前四个月才入宫。而且郭络罗氏的出身也不是很高,属于正黄旗包衣,她的祖父是包衣佐领岸塔穆,父亲是包衣佐领三官保兼侍郎三官保。跟纳兰珠一同入宫的还有她的姐姐,只不过纳兰珠的这位姐姐在生下一位公主后才晋封贵人,一直到病逝都是郭贵人的名分,可见并不得宠。
而纳兰珠便不同了,入宫不久便得到康熙的盛宠,在没有生育子女的情况下便被晋封为宜嫔,而且还是在宠妃僖嫔之前。康熙十八年生皇五子胤祺,胤祺由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抚养长大;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子胤禟,九王夺嫡胤禛最痛恨的人;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子胤禌,年仅11岁夭折。
康熙对于纳兰珠的感情是比较特殊的,并没有因为纳兰珠色衰而“爱驰”,哪怕是到了康熙晚年,康熙仍旧时刻惦记着纳兰珠,像是普通的夫妻这般,也难怪史料中记载康熙对郭络罗.纳兰珠“眷顾最深”。
只可惜纳兰珠的结局并不好,雍正登基后,在康熙的丧仪上便百般为难纳兰珠;哪怕是在纳兰珠死后,雍正也没有下旨发丧,一直到乾隆登基后,纳兰珠才得以入土为安。
后宫女子的地位向来是与母族、恩宠息息相关,从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便可以看得出:
孝昭仁皇后因为出身显赫的钮祜禄氏家族,对孝庄与康熙而言作用最大,被晋封皇后;
贵妃佟佳氏因为出身佟佳氏一族,又有康熙的宠爱在,晋封贵妃,仅次于皇后的存在,也是整个后宫中唯一的贵妃,而且还是康熙亲自册封的第一个贵妃。
至于安嫔李氏、敬嫔王佳氏因为出身不错,而位居七嫔前两位;
荣嫔、惠嫔与端嫔都先后为康熙生儿育女,算是“母凭女贵”或者是“母凭子贵”;
而宜嫔与僖嫔则是因为得宠而晋封位份,尤其是宜嫔入宫仅四个月便被封嫔。
虽然对于后宫女子而言,出身与恩宠很重要,但从荣嫔、惠嫔以及后来单独的德嫔的经历来看,后宫妃嫔还是要有皇子公主傍身才最可靠。哪怕是“色晒而爱驰”,仍旧可以因为皇子公主的缘故,能保住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