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山西大寨曾经出了一位副总理,他便是陈永贵,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陈永贵的追悼会上,只来了华国锋一位领导人,这是为什么呢?
大寨农民大寨位于山西昔阳县,属于太平山脉。这里土地贫瘠,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全村共有800多亩耕地,但因为山势等问题,这800多亩的耕地被零散的分成了4700多块耕地,最大的不过3亩左右,最小的连半亩都不到,需要好几块小耕地凑在一块,总面积才能到1亩。
令大寨人最害怕的就是下雨和起雾天气,为什么呢?
4700多块耕地斜挂在“七沟八梁”的一面坡上,碰到雨天,雨水就会把地里的肥料冲走,若是雨势大点,粮食也会被冲走。每年每亩地的产量也就30-50公斤左右,压根不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陈永贵身为大寨干部,他经常思索要如何改善大寨人的生活问题。
1953年,陈永贵提议把“七沟八梁”变成平地,把4700多块耕地连接起来。具体做法就是在“沟”上搭建石坝,再填满土,变成梯田的模样。也就是他的《十年造地计划》。
大寨人说干就干,大家用了2年的时间,改变了白驼沟、后底沟、赵背峪沟、小背峪沟的原貌,增加了能耕种的土地面积。
直到1962年,陈永贵的《十年造地计划》基本完成,困扰数代大寨人的“七沟八渠”彻底变样了。
180多条大坝、2条盘山渠、2个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蓄水池,原本的斜坡变成了水平梯田,还新增了80多亩的肥地,原本4700多块的耕地被整合成了2900多块肥沃的土地。这一年,大寨的年粮食产量是387公斤,比10年前的118.5公斤,翻了将近1倍。
足以说明,陈永贵的决策是正确的,他的事迹和大寨的变化也传到了省里,这让陈永贵的命运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农民晋升副总理1964年3月,毛主席来到河北邯郸,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和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到毛主席的专列上汇报工作,这时,陶鲁笳和毛主席详细介绍了陈永贵,以及他的大寨事迹。
毛主席对陈永贵很感兴趣,他问“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会不会识字?”陶鲁笳回答道,陈永贵今年50岁,能读报,前不久还去了太原作了一次报告,说得挺好的。
毛主席说了一句“穷山沟里出好文章”。此后,他到那里都会讲一遍大寨故事,夸赞陈永贵。毛主席也总想着和陈永贵见一面。
这年12月底,毛主席生日时,正逢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他和周恩来说,让陈永贵来参加他的生日宴。
周恩来在开完会后,特意去找了陈永贵,对他说“今晚不用去大灶吃饭了,跟我来吧,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主席特意要把你请来”。
毛主席一见到陈永贵就笑着和他握手,不断地说“永贵好啊”。又和他说“你是农业专家噢”,陈永贵连连摇头说“不,我不是”。
陈永贵的位子被安排到了毛主席身边,吃饭时,陈永贵有些拘束,不太敢夹菜,毛主席见状,热情地招呼他,“永贵,吃菜嘛”,还给他夹了一筷子的菜。足以看出,毛主席对陈永贵是特别欣赏的。
1975年,陈永贵来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周恩来让陈永贵跟着来。周恩来说“这次找你来,是让你当副总理,把大寨精神推向全国”。
陈永贵一听就愣了,急忙拒绝,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够,当不了副总理。周恩来难得板起脸道,“你是不是党员?是党员就得接受党的安排”。
这一年是陈永贵命运的转折点,他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负责管理全国农业。
在毛主席的建议下,陈永贵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大寨劳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全国走基层做调研,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留在北京工作。
但陈永贵依然觉得不习惯,他总是想念大寨里的土地,总担心今年的收成好不好。
1980年,陈永贵提出辞职,在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他正式卸任。没了副总理头衔的陈永贵,被安排住在北京,还把他和妻儿的户口都迁到了北京,并给了他行政十三级的待遇。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陈永贵突然被查出了癌症,于1986年3月在北京逝世。他的追悼会上,仅有华国锋一位领导人来。
追悼会陈永贵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不少大寨的领导干部到来送他最后一程,也有不少百姓在一旁送别,大家都在告别室前等待追悼会开始。
就在要正式开始前,一辆轿车从远处驶来,稳当的停在了告别室门口,一位穿着风衣的老人从车里走了出来,有百姓惊呼道“是华国锋主席”。
华国锋往告别室里走,在陈永贵的遗体前三鞠躬,久久没有说话,有人不解,悄悄看了华国锋一眼,这才发现华国锋竟然哭了。他悲伤的情绪感染了周围的人,大家也都小声抽泣起来。
华国锋绕着陈永贵的遗体走了一圈,走到陈永贵亲属面前时,和他们一一握了手,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最后,他沉默的走出了告别室,坐车离开了八宝山、
陈永贵为国家农业生产付出了一生,在辞去副总理一职后,他还担任过北京东郊农场的顾问,只是可惜,他后来没有再回到大寨。
在陈永贵临终之前,他曾说,“我梦见毛主席了,毛主席让我继续到另外一个地方给他干事。我死了以后要把骨灰埋在大寨”。
陈永贵这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概括便是“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参考资料:
[1]凤凰网 《陈永贵去世后 华国锋亲自到八宝山送别》 20090211
[2]国史网 《率领农民闸沟造地》 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