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的美俄沙特会谈,表面上以“和平谈判”为名,实则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这场将乌克兰与欧洲排除在外的闭门会议,揭示了国际权力重构的暗流涌动,而乌克兰的命运则成为大国利益交换的筹码。以下从战略意图、利益博弈与未来走向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会谈本质:美俄主导的“分饼仪式”
1. 权力中心转移的象征
美俄将谈判地点选在中立国沙特,意在绕开欧洲传统外交框架,重塑国际事务主导权。沙特凭借与美俄的双向友好关系(特朗普2017年首访沙特、俄沙能源合作深化)成为“第三方调解人”,但其真正角色是为美俄提供脱离欧洲掣肘的谈判空间。此举标志着中东势力在国际冲突调解中的崛起,也暴露了欧洲地缘影响力的衰退。
2. 利益交换的试探性框架
美国提出以乌克兰战略性矿藏抵扣军援、要求欧洲提升防务开支,实为减少对乌投入并巩固北约主导权;俄罗斯则要求承认其占领区合法性、打破西方制裁,试图以谈判换取战争成果固化。这种“交易”模式将乌克兰领土与资源视为可分割的商品,本质是美俄在“战争疲劳期”的利益再分配。

二、乌克兰困境:从“主角”到“筹码”的坠落
1. 被排斥的合法性危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虽公开拒绝接受“无乌参与”的协议,但其缺席会谈的实际原因复杂:一方面,美俄认定其缺乏谈判主导权(普京拒绝承认泽连斯基连任合法性);另一方面,乌克兰为避免在弱势地位下被迫让步,选择“战略性缺席”,转而访问土耳其争取支持。然而,此举未能改变其被边缘化的现实。
2. 欧洲的无力与分裂
欧洲对美俄私相授受的愤怒(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斥责谈判排斥乌克兰)与内部矛盾(英国提议派兵遭法德反对)形成鲜明对比。欧盟试图通过“巴黎危机峰会”彰显存在感,但分歧导致其既无法统一立场,也难以制衡美俄,暴露出欧洲安全自主性的结构性缺陷。


三、战略博弈:短期交易与长期风险
1. 美国的“功利主义”逻辑
特朗普政府急于通过停战协议兑现选举承诺,其策略核心是“低成本维稳”:以乌克兰部分主权让步换取俄方停火,同时迫使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实现“美国优先”的收缩战略。但这种短视交易可能加剧欧洲对美信任危机,甚至刺激俄进一步扩张野心。
2. 俄罗斯的“虚实结合”策略
俄方通过会谈达成双重目标:一是打破国际孤立(如恢复使馆正常化、讨论解除制裁),二是为长期控制乌东四州争取合法性。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直言“不会放弃一寸占领土地”,暴露其“以谈促战”的真实意图。

四、未来走向:多边缺位下的动荡循环
1. 协议脆弱性
美俄初步达成的“成立谈判小组”“恢复外交运作”等共识缺乏执行机制。若后续谈判仍排斥乌克兰与欧洲,任何协议都可能因当事方抵制而失效。例如,泽连斯基已明确拒绝特朗普的矿藏交易提议,欧洲60亿欧元军援计划也因内部分歧难产。
2. 全球秩序重构的预演
此次会谈折射出单极体系瓦解后的权力真空:中国主张的多边对话与美俄双边交易形成对比,沙特等新兴调解方挑战传统西方中心秩序。若美俄私相授受成为常态,国际规则或将倒退至“强权即公理”的19世纪模式,中小国家主权更易沦为牺牲品。

结语:乌克兰命运的启示
美俄沙特会谈的本质,是旧秩序惯性下的权力再分配实验。乌克兰的命运警示世界:缺乏多边制衡的强权谈判,终将侵蚀国际法的公正性。唯有将冲突解决回归联合国框架、强化当事方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持久和平。否则,这场“没有乌克兰的乌克兰和谈”,只会成为大国博弈的又一张历史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