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制饮品行业,一个诞生于中国河南的草根品牌,以平均每杯饮品不足10元的定价,仅用27年时间便在全球开出4.6万家门店,超越星巴克、麦当劳成为全球门店数第一的餐饮企业。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以1069亿港元市值登陆港交所,首日股价大涨40%,标志着其从“下沉市场王者”到“全球化巨头”的蜕变。这场看似不可思议的商业奇迹背后,是供应链革命、极致性价比策略与文化IP赋能的综合作用。本文从商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全球化路径及挑战三个维度,深度解析蜜雪冰城的全球征服逻辑。

蜜雪冰城的核心策略是“低价高质”的飞轮效应:通过规模化采购与自产原料降低成本低价吸引海量消费者销量提升进一步强化采购议价权成本再降低维持极致性价比。数据显示,其柠檬水单杯成本较行业低20%,冰淇淋原料成本低30%,但通过自建供应链确保品质稳定。例如,蛋筒坚持使用鸡蛋而非面粉糖精,咖啡豆连续三年获国际金奖。这种策略在人均GDP较低的东南亚市场尤为奏效:印尼门店日均销售额达4184元,客单价11.4元,与国内持平却远低于当地竞品。

蜜雪冰城全球4.6万家门店中,99%为加盟店。其加盟政策设计直击下沉市场痛点:
- 零门槛赋能:免物流费、设计费、宣传物料费,初始投资仅需30万元(行业平均50万+);
- 利益绑定:原料100%由总部供应,2023年前三季度物料销售收入占比94.3%,形成“卖原料即盈利”的商业模式;
- 下沉渗透:57.2%国内门店位于三线以下城市,覆盖4900个乡镇,单店日均营业额逆势增长至4184元。
这种模式使加盟商闭店率仅1.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形成良性扩张循环。

蜜雪冰城将供应链能力视为核心壁垒:
- 自产自销:五大生产基地年产能165万吨,核心食材100%自产,成本较同行低20%;
- 全球采购网络:覆盖38个国家,东南亚水果直采降低成本,国内柠檬产区合作提升议价权;
- 智能物流体系:27个仓库实现12小时覆盖中国90%县域,东南亚4国自建仓储缩短配送半径。
这套体系使其在越南市场可将3元冰淇淋毛利率压至10%,仍能维持盈利。

2024年,蜜雪冰城成立雪王爱智慧公司,推动供应链智能化:
- AI预测需求:通过销量分析优化原料采购,仓储周转率提升30%;
- 食安监控:AI识别操作规范,违规行为实时预警,降低食安风险;
- 消费者洞察:分析2.1亿会员数据,精准调整产品组合,如东南亚市场推出榴莲奶昔等高甜度单品。
三、全球化路径:本土化与资本化的双重引擎1. 东南亚:低价战略与文化渗透蜜雪冰城海外4792家门店中,东南亚占比超80%。其成功关键在于:
- 定价锚定本土:越南冰淇淋3元、印尼奶茶5元,与当地人均日饮食支出(约20元)高度匹配;
- 本土化改良:甜度上调20%、增加奶昔品类,原料本地化率超60%;
- OV系渠道协同:借助OPPO、vivo经销商网络快速铺店,形成“手机店+奶茶店”的社区生态。
2. 资本化:上市加速全球资源整合2025年港股上市募资超15.6亿港元,资金用途直指全球化:
- 供应链本土化:筹建东南亚多功能供应链中心,目标将原料本地化率提升至80%;
- 品牌高端化试验:在日韩市场试水涨价策略(日本奶茶售价翻倍),探索高毛利市场;
- ESG叙事升级:与东南亚果农合作可持续种植,强化“平价环保”品牌形象。

过度扩张导致部分区域门店密度过高,印尼雅加达一条街道出现5家门店,引发加盟商抗议。2024年新规限制空白乡镇开店权限,折射出下沉市场饱和压力。
2. 地缘博弈:供应链的全球化考验海外原料依赖中国出口,海运成本占东南亚门店运营成本15%,若地缘冲突升级可能冲击盈利模型。
3. 文化冲突:IP叙事的本土适配“雪王”IP在伊斯兰国家面临形象争议,印尼曾因雪王形象与宗教符号冲突引发舆论风波,迫使品牌调整视觉设计。

蜜雪冰城的全球征服,本质是中国制造业优势在消费领域的延伸——通过供应链整合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再以加盟模式实现轻资产扩张。其成功颠覆了“高端化=国际化”的传统认知,证明低价战略同样能成就全球品牌。然而,随着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蜜雪冰城需在供应链本土化、文化叙事创新与加盟商利益平衡中寻找新支点。这场始于河南的平民逆袭,正在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型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