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生独自郊游登山不惊惧了?

雨树披纷 2023-07-12 21:39:56

那是因为现在的山上,已经没有鬼了。

自古以来,鬼就一直住在山野中,就像人一直住在村落或城镇里。

过去,徒步郊外青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穿行在坟墓与坟墓之间。那一座座新坟旧墓,错落在山路旁,森冷逼目,寒气瘆人,即便竭力不去注意,路过这些坟墓时,依然会忍不住瞟几眼。

后来,近郊山林开发了,坟墓搬家了。

没有坟墓的山,就是没有鬼的山;没有鬼的山,不仅少了些许诡异和神秘,也少了些许传统文化的线脉,充其量就是一座放大版的园林假山;而悉心人工打造的森林公园,更像是一尊巨大的盆景。

如今在郊外山里散步,就是素来怕鬼的女生,也胜似闲庭信步。

过去,在闽北山区,很多坟墓都筑在山道的山壁下,叫“洞墓”,顾名思义,就是像山洞一样的坟墓。别说是夜晚,就是太阳刚落山,行走这些山道,都会加快步伐,背脊阵阵发凉。

当年在闽北乡镇,每到清明或中元节,山道上挤满了乡民,他们纷纷拥到各自先人的洞墓前,祭扫焚香,祭祀亡魂。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入乡随俗的洞墓。墓主是山东人,五十年代入闽工作的伐木场工人。六十年代初,他在事故中死亡,家人就依当地习俗,安葬在洞墓中。几年后,山东老家人,起走了骨骸,坟墓就留下一个黑咕隆咚的棺洞。

前来祭扫的是墓主的未亡人,丈夫死后嫁给了当地人。未亡人也是山东人,她用手帕包着十来颗呈锥状的玻璃疙瘩,宛如一枚枚光彩耗尽的钻石。

那天清晨,林间冷寂,未亡人来到山道旁前夫坟前,捋了捋疯长的叶蔓。洞口下方已淤堆红土,圆圆的洞口仅剩下月牙形的出口。棺洞里横挂着残破的蜘蛛网,蛛丝的断头擒含一颗颗晶亮的水珠。

我同事夫妇,是未亡人的老乡,陪同她一块上山。好奇的我,跟随他们上山看稀罕,但到了祭祀的时候,我被礼貌地请到了十几米开外,不知道是什么规矩。

同事的妻子后来追述道:

未亡人扬手把玻璃疙瘩撒入洞里,洞底发出空落落的回应,嘟哝着“你来这儿干嘛?!”像是沉睡的人被突然惊扰而愠怒。蜘丝网不停地晃动,水珠到处飘坠;那个嘟哝声,挟着腐味捎耳而过,渐渐向北方飘去。

我至今也不明白,那堆玻璃疙瘩是干啥用的?难道是招魂?问谁,谁也不说,好像有什么忌讳。

坟墓,是死者家属寄托追思的存在,也是鬼神魂魄的场域。鬼与坟墓,就像叶子与树木。

鬼,是中华独特的鬼文化的主角,谈鬼、说鬼、写鬼、信鬼、畏鬼、祭鬼、驱鬼、斩鬼、降鬼、扮鬼……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几乎从未缺席。

至于后来,鬼下山了,在大街小巷的花花世界里晃荡,大概是欧美日港台的西风吹来的吧。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