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左大玢:戏内渡众生,戏外遇玄机

内娱质检员 2025-03-05 16:43:31

1982年成都青羊宫,《西游记》剧组在阴雨中苦等月余。当左大玢披上观音戏服款步而出时,奇迹骤现——云层裂开金边,阳光倾泻在她手持的净瓶上。待最后一个镜头拍完,天空重归晦暗。导演杨洁望着监视器喃喃自语:“这哪是选角,分明是请真菩萨下凡。”

长沙湘江畔的郑家戏楼里,11岁的左大玢偷师学艺。母亲郑福秋作为湘剧名旦,坚决反对女儿从艺:“戏子是下九流,你该读书嫁人。”左大玢却翻墙潜入剧院后台,躲在衣箱后模仿《追鱼记》的身段。

1954年,她背着母亲报考湖南湘剧院学员班。考试现场,考官要求即兴表演“思凡”,左大玢将偷学的观音莲步融入其中,竟把尼姑的苦闷演出了超凡脱俗。主考官拍案叫绝:“这丫头天生带着佛相!”

1959年的长沙交际处,16岁的左大玢在《生死牌》中饰演王玉环。谢幕时她才发现台下坐着特殊观众,紧张得险些忘词。演出结束后,摄影师侯波领她到舞池:“主席想请你跳舞。”

左大玢踩着警卫员现教的舞步,在《步步高》乐曲中完成人生第一支舞。她冒失地问:“您手上怎么十个箩?”逗得舞伴开怀大笑。此后每逢来湘,必点左大玢的戏。有次主席感冒拒药,她抢过半支香烟作“抵押”:“我吃一粒药,您也得吃一粒。”这般纯粹情谊,持续十七载春秋。

1982年杨洁导演的一通电话,改写了左大玢的人生轨迹。彼时已是湘剧院团长的她,开始穿梭于剧团与剧组之间。为揣摩观音神韵,她踏访九华、普陀等佛教圣地,发现所有观音塑像的眼睑都呈八分垂——正是佛经所言“菩萨垂目,观众生苦”。

剧组很快见识到“玄机”:武夷山连雨半月,左大玢扮上观音妆瞬间云开雾散;昆明片场老农跪行三里,高呼“菩萨显灵”;峨眉金顶拍摄时,佛光恰现于她身后。最离奇当属成都戏份,天气预报中的暴雨在“观音”登场时准时收歇,杨洁打趣:“你这净瓶里装的不是甘露,是气象控制器吧?”

戏里万人朝拜,戏外左大玢却频遇“灵异”。有次演出结束,戏服无法脱下,更衣室忽现青烟。自此她每逢初一十五必焚香礼佛,家中常年供奉观音像。有居士点拨:“你演菩萨太过入神,引得众生愿力加身,需以佛法化解。”

这种敬畏延续到艺术传承中。2008年汶川地震,她将珍藏的观音戏服义拍,所得386万全数捐建希望小学。曾有商人出千万请她代言佛具,遭严词拒绝:“菩萨衣钵,岂可沾铜臭?”

如今的左大玢,仍保持着凌晨四点练嗓的习惯。长沙岳麓山脚的湘剧传习所里,她教授弟子时总强调:“观音垂目不是端架子,是要演员学会用余光观察人间悲喜。”

当年那件引得万人跪拜的戏服,静静陈列在湖南博物馆。有观众发现,历经四十载岁月,金线织就的莲花依旧鲜活如初。或许正如左大玢所说:“演菩萨不是演技,是修心。心到了,奇迹自然来。”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