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邓公写亲笔信给华国锋,却没有回音,一年后才知道华主席苦心

底层史观啊 2025-04-02 17:21:25

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爆发,中国人民对“四人小组”极度不满。江青等人无视民意,将其定为反革命,导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误责邓小平,并撤销其所有职务。

“四人小组”祸国殃民,终难逃覆灭。天安门事件后仅半年,该小组即被彻底粉碎,浩劫告终。众多受诬陷、中伤的同志亟需慰藉与正名。

“四人帮”倒台后,华国锋和叶剑英元帅,时任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迅速登上天安门,共同庆祝这一胜利时刻。

同时,渴望复出的邓小平同志满怀欣喜地亲笔致信华国锋主席,但遗憾的是,华主席并未理会,将信置于一旁未予回复。

这其中有何缘由呢?为何华主席会采取这样的行动?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四人小组”覆灭方得伟大】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历经诸多波折与挑战,充满斗争与不易。

那十年里,江青等“四人小组”高呼“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逆势而动,打压优秀文明为修正、封建、资本主义,愚弄民众,破坏生产,实为国家和民众之大不幸。

粉碎“四人帮”标志着那场大动乱的终结,中国历史由此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王海光指出,粉碎“四人小组”后两年,是中国新时期历史转折的关键期,对政治、思想、经济及组织层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两年,党深刻反思毛主席晚年的失误,大力平反十年间的冤案错案,并高度重视那场灾难遗留的历史问题。认识到中国此时虽面临重重困难,但正是百废待兴之际。

这些积极的变革皆得益于两位关键人物——邓小平与华国锋的推动。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人物,也是中共的杰出领袖,其一生充满伟大与传奇色彩。

尽管如此伟大的一生亦非坦途,邓小平曾说:“若设政治东山再起奥运奖,我或可夺金。”这反映了他政治生涯的坎坷,三次遭贬又三次重返政坛。

1932年,邓小平在拨乱反正中因抵制“左”倾错误路线,遭博古、张闻天等人批判,被扣机会主义帽子,缴枪撤职,并受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此为邓小平首次受挫。

被撤职后,邓小平仍坚守理想,未曾消沉。虽被迫写检讨,但他仅承认工作小瑕,坚决否认逃跑和反党倾向。

邓小平回忆时表示:“无论他们斗争多残酷,措施如何,我坚信自己执行的是正确马克思主义路线,正确便需坚守。”

1969年,邓小平遭革职,转至新建的拖配厂参加劳动,这标志着他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挫折,即第二次“落”。

此次“落”,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党中央核心领导人的谦逊,他毫无官架子,总能降低姿态,深入群众之中,与人民紧密相连。

在新建拖配厂劳动时,工人们初以为邓小平仅是走走过场。然而,他们惊讶地发现,无论寒暑,邓小平每日均按时到场,直至规定时间才离,且鲜少休息,劳作中常汗水湿衣。

陶端回忆与邓小平共事时称:“他胸怀宽广,虽遭革职来到拖配厂,但每日上班进门总说‘同志们好’,下班则道‘明天见’,毫无不悦之情。”

江青等人将事件歪曲为反革命运动,并嫁祸于邓小平。随后,毛主席撤销了邓小平的职务。

邓小平历经“两起三落”,最终在华国锋的努力下再次崛起。此后,他为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成就广为人知。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明确将工作重心转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

邓小平致力于一国两制方针,为和平统一与繁荣贡献力量。他倡议经济特区,开发上海浦东,有力推动了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确立。

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努力铸就了我们今日的幸福。“四人小组”倒台后,他顺利复出,稳步推动国家发展。尽管屡遭撤职,他的初心与信念始终如一,一生伟大且传奇。

【邓小平的第三次“起”——“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1976年10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表达对“四人小组”被粉碎的拥护与喜悦。事前,他对妻子卓琳说:“如此看来,我的晚年可以安稳度过了。”

然而,华国锋主席当时却将这封信置于一旁,未予理会。

此外,邓小平复出后,阶级敌人或图为“四人小组”平反。稳步推动其复出,既能让党内同志有足够思想准备,又能有时间清除“四人小组”残余,消除潜在风险。

当时,“四人小组”刚垮台,邓小平面临两大困境:一是职务被撤,无法接触党中央文件,只能通过子女了解外界;二是三次被打倒后,身体状况欠佳,亟需稳定调养。

华国锋主席与党中央共识:邓小平将复出主持工作,但需经历一定过程。当时,这一方针被概括为“瓜熟蒂自落,水到渠自成”。

叶剑英元帅指出:“小平同志将复出工作,但时机稍晚。正如车辆急转弯易翻车,需稳重行事。”

因此,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成为了一项需谨慎且逐步推进的重要事务。

1976年12月,党中央举行会议,明确提出需分阶段解决邓小平同志重返工作岗位的问题。

1977年1月,党中央重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邓小平复出之必要。会上,华国锋主席统一全党思想,为邓小平复出做好全党心理准备。

1977年2月,华国锋主席安排邓小平迁至西山军委25号楼,该地安保优越且邻近叶剑英元帅居所,便于保护邓小平。同时,他可通过叶帅的办公室主任王守江获取党中央文件,迅速投入工作。

1977年3月,华国锋主席于工作会议重申:“‘四人小组’对邓小平同志的不实之词,均须推翻。”此举标志着党中央再次就邓小平复出工作的方针达成共识。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党中央,感激华国锋主席及党中央稳妥处理其复出事宜,并指出“两个凡是”存在的不足之处。

邓小平强调,“两个凡是”为错误且不完善指导,推进党、社会主义及国际共产主义事业,需世代以准确完整的毛主席思想指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

此信广泛传播后,众人明了邓小平未批评毛主席于“天安门事件”的错思,反为全党全国指明正确运用毛主席思想引领社会主义事业的途径。

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遵循华国锋主席的指示,全会一致决议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委员等职务,包括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及总参谋长等。

至此,他党内地位仅次于华国锋与叶剑英,关于邓小平稳步复出的“自然成熟”方针已成功实施。

【浅谈华国锋主席的政治智慧】

总体而言,华国锋是一位忠诚于党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并且具备独到的政治智慧。

在北京,华国锋避免与“四人小组”接触,也鲜少与周总理、叶剑英元帅沟通,他唯一倚靠的是毛主席,政治工作中常持中立态度,唯遵毛主席之命行事。

华国锋与毛主席关系密切,在党的多项工作中成绩斐然,他性格忠厚,对党忠诚无比。1976年4月,经毛主席提议并获一致通过,他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及国务院总理。

华国锋在毛主席逝世后接任主席,领导党组织与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坚决斗争,并最终将其彻底粉碎,为长达十年的动荡时期画上了句号。

华国锋的显著功绩在于他主持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上,华国锋宣告了十年间众多冤假错案获平反,并提出加速工农业发展的经济方针。此后,他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结语】

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幸运,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1977年7月30日晚,邓小平出席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闭幕式,观众起立,以热烈掌声致敬。这一幕彰显了中国百姓对他的深切爱戴与尊敬。

邓小平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得益于华国锋主席的鼎力支持。华国锋主席政治大局观强,对党忠诚,为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付出了极大心血。

我们深感光荣与幸运,中国共产党拥有两位伟大先辈,他们为党和人民、党和国家事业倾尽心力,无私奉献。

邓小平同志成功复出,得益于中央的诸多努力。对此,你有何见解?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留言~

【参考资料】

陈立旭著文探讨华国锋在“邓小平复出”事件中的核心作用(上篇),发表于《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3年第10期,页码为18-19。

陈立旭探讨了华国锋在“邓小平复出”事件中的核心作用(下篇),发表于《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3年第11期,页码为22-23。

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依赖于其伟大的前提。[N]. 北京日报, 2011年12月12日(019版).

程冠军在《同舟共进》2012年第02期中发表文章,叶选基讲述了粉碎“四人小组”及邓小平复出的相关历程,文章刊载于第22至25页。

【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对话皆为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和当时的情景合理设计的,不可作为参考!】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