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一老兵拒绝当官,毛主席得知后询问;听说你回老家“还债”

玖号放人间 2024-05-08 03:05:30

文| 赵翼

编辑| 昭明

“老班长,听说你要回家还债,是还什么债呀?”

说出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而这位回乡还债的人也不是别人,正是跟着毛主席一起出生入死数次的老兵李开文。

一、辞军还乡为哪般?

1949年,新中国在经历了数次的腥风血雨之后,坚强的站了起来,将要宣告独立。

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炊事老兵陈开文被陈云找到,话里话外的意思都透露着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赞赏,想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将他调到天津糖厂去当副厂长。

可得知此消息的陈开文并不欣喜,因为他的心中有比去当副厂长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回乡去“还债”。

他不假思索的便回绝了李云的请求,在李云的追问下也没有告诉他自己心中的忧虑。没过多久,李开文的话便被毛主席所知晓,舍不得人才的他决定亲自接见李开文,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再劝劝他。

就这样,他被毛主席邀请到了香山双清别墅,亲自接见劝导。

主席见到李开文后,十分的热情,两人许久未见,再见时没有丝毫的陌生之情,主席打趣的问道“听说你要回乡还债,怎么难道厂长当起来还不满意呀?”

李开文见此情形,便知道毛主席邀请他来这里的用意,绝不是再续旧情,而是进一步劝导。无奈之下,他决定跟毛主席说出实情。

二、多年旧事重提,竟满是心酸

许多年前,那时候的李开文还是一个正值壮年的小伙子,妻子更是刚生下一对双胞胎,他原以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就会如田里的庄稼那般朴实却又茁壮。

可谁知没过多久,要打仗的消息就传遍了村子,身为热血男儿的他自然有一腔报效祖国的决心,便决定只身参军,投入到一线战斗中。

当年的她也有舍不得妻子孩子的念头,可眼见祖国危在旦夕,他更无法抑制的是保家卫国的信念。李开文离开时,家中只留下了妻子和四个孩子。因为害怕孩子们舍不得他离开,更害怕看见每日相处的妻子流泪,走的时候李开文连头都不回,毅然决然的走进了红军的队伍。

身后,是孩子们的哭声,而身前却是纷飞不知命运的战火。在部队的这些年,他从籍籍无名的小兵变成事事赶在前头的担架兵,又从担架兵变成职掌锅碗瓢盆的炊事兵。身份的转变却无法改变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在夜里,他也时常抬头仰望着星空,想象着在家乡中拉扯孩子的妻子如今是什么模样,孩子长高了多少,是否还会像以前一样任性哭闹。如今,不用打仗了,祖国眼见着越来越好了,他只有一个心愿,便是早日归乡,去好好弥补自己的妻儿。

想来李开文离家已经有十七年之久,他的四个孩子应该早已长大成人,当初那个年轻的妻子,如今也应该有了几根白发。想到这些,他就红了眼睛,说啥也不想再离家千里赴任厂长之位了。

听完李开文的讲述之后,连毛主席都忍不住有些动容,为了让这样的一家人早日团聚,他二话不说的批准了李开文返乡的申请。第二日,李开文便动身回家,回那个令他魂牵梦萦了十七年之久的家。

三、世事变迁,妻儿早已消失不见

舟车劳顿之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金寨县板棚村,可今非昔比,曾经一户挨着一户的房子早成了废墟,杂草疯一般的生长,掩盖了所有他似曾相识的印记。自家的房子也早已不见,妻子和孩子也早不知踪迹。

从弟弟李开香的口中得知,原来,当他走了没多久之后,国民党便携着众多人马来到了村子,得知李开文偷偷参加红军之后,一怒之下更是亲自烧掉了他的家,妻子和孩子被逼无奈,只好连夜逃跑,藏身于一处山洞中度日。

粮食短缺,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可村子外又是整日巡逻的官兵,妻子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没有奶水,数日后,一对尚在襁褓的双胞胎孩子,竟被活活饿死。

妻子整日以泪洗面,等到官兵撤退后,又依靠着自身的单薄力量拉扯大了另外两个孩子。妻子等了李开文有整整十年之久,最终却等来了李开文战死沙场的噩耗。

心如死灰的妻子一瞬间垮掉了身体,多年来生存的希望就这样破灭,她不知道接下来还有多少苦难在等着,无奈之下妻子最终选择了改嫁,而当时的她却也无法知晓,丈夫战死的消息,竟是讹传。

他们虽因为时代的原因错过彼此,却没有错过对方深深关爱过自己的那颗心。最后,李开文依旧没有选择北上当厂长,而是在家乡谋得了一份粮站站长的差事。

刚入伍的时候,他是事事冲在前头的担架兵,因为在执行活动的时候,被手榴弹击中,造成了听力不可逆的严重损伤。几年前他是奔走在一线的中央特灶班长,负责着毛主席和其他首长的饮食起居。

而现在,他只是一名泯然于众的粮站站长,坚守这一份选择,为的只是多多的陪在妻子孩子的身边,来弥补这十七年来自己身份的缺失。

这边是老兵李开文要还的债。当村民们问起他是否后悔参兵的时候,他眼神里透露出来的只有坚定。就算时光倒流,当年那个不怕天不怕地的小伙,依旧会告别妻子和孩子,告别出生的家乡,奔走于战斗的前线,为祖国的统一而奉献力量。

四、与世长辞,却长留人们心间

1992年,李开文老人告别了这个世界,带着自己的光辉事迹与世长辞。这一生,他并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当年毛主席亲手赠与的皮大衣也被他捐赠给了当地的展览馆。

李开文老人的一生,年少时勇战沙场,年老时,两袖清风!他的孩子们遵循了李开文老人的遗愿,将他葬在响山寺粮站的旁边,而他的孩子们,也从未觉得李开文老人对他们有什么亏欠。因为,李开文虽舍小家,但保卫的是大家!

参考资料;知网【红色大厨李开文,不恋官位回乡护粮仓】胡遵远 张应松

0 阅读:0

玖号放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