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金的计算是一个综合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工龄和职务均对养老金水平有重要影响。这里的工龄,其实是一个“缴费年限”的问题,职务,其实是一个“缴费基数”的问题。两者对于养老金的影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1. 工龄(缴费年限)的作用
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工龄(或实际缴费年限)直接决定养老金的累积。缴费年限越长,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累计金额越多,养老金通常越高。如: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每多缴1年,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增加1%。缴费满15年按15%计发,满30年按30%计发。
2. 职务(缴费基数)的影响
职务高低通常反映工资水平,而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一般以工资为基准。职务越高,缴费基数越大,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累积金额更高。如:月薪5000元和1万元的职工,按相同费率缴费,后者养老金可能高出很多。一般而言,高收入群体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低于低收入群体,但绝对金额仍更高。
3. 制度差异
我国基础养老金与社平工资、缴费年限挂钩;个人账户完全依赖缴费积累。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前,职务对养老金影响极大(按退休前工资比例发放);改革后逐步与企业职工制度并轨,但仍保留一定职务关联性。
总的来看,企业职工工龄和缴费基数(职务)共同决定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务的影响仍显著,但工龄的权重随改革逐步提升。只有在缴费基数较高的前提下延长工龄,才能最大化养老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