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外山共同的呼唤
两岸同胞迎中秋,福马乡亲共同创作的歌曲“声”入人心
福马两地音乐人共唱福州话歌曲《里山外山》。记者 包华 摄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秋日微风轻轻拂过,浓浓乡愁跨越海峡,在两岸乡亲心中泛起涟漪。12日晚,时值《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一周年,两岸同胞相聚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喜迎中秋,共话团圆。活动启幕,一首福州话歌曲随风唱响:
一重山,两重山,凤鸣畚箕山;
里山鸡叫外山听,三更同梦谁梦谁;
这首歌叫《里山外山》,台下的马祖乡亲熟悉,是连江县黄岐人林本雄和马祖乡亲曹常斌共同创作的。
歌声婉转,情真意切,听得福马乡亲心里热乎乎的。歌声回荡耳边,在一声声乡音中,我们探寻福马乡亲共同创作背后的故事,听到两岸乡亲深情的呼唤:一定要走亲走近。
乡愁之歌
登上黄岐镇畚箕山,向马祖方向远眺,南竿、北竿、高登等重重山峦隐约可见。此情此景,是打小在黄岐海边长大的林本雄的日常,也是老友曹常斌的共同记忆,这正是《里山外山》的创作源头。
连江与马祖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距离马祖最近的地方。连江黄岐古称里山,马祖古称外山,浅浅的海峡被称为马祖澳,距离最近处仅4.8海里。
“当我们决定要写一首歌表达两岸同胞思乡盼团圆、福马乡亲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时,还有什么语句能比‘里山外山’更贴切呢?”林本雄说,《里山外山》这个名字,是最早也是最快定下来的。
“不然第一句就从‘一重山,两重山,凤鸣畚箕山’唱起吧!”
“挺好,我看行!”
有了歌名,第一句歌词也很快出炉。别看这短短11个字,背后饱含两岸乡亲对“回家”的渴盼。这歌词里的重重山,既指黄岐、马祖的山,还有过去两岸乡亲受台湾单方面的人为阻隔而无法团圆的阻碍。
“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主张,发出了欢迎台胞来大陆探亲访友、旅游参观、经济交流的真诚邀约。”林本雄说,虽然台湾方面直到1987年才正式回应,但两岸乡亲一直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交流往来。
两岸恢复民间交往,春风很快吹遍马祖列岛。曹常斌思乡心切,早早加入这股探亲潮。他拿着族谱辗转上路,最终找到了长乐潭头镇曹朱村,这里是很多马祖人的祖籍地。续上族谱,曹常斌圆了寻根梦。不久,怀着对故土的眷念,他义无反顾回到福州投资兴业,在连江、长乐从事水产品生意。
“虽然只有4.8海里,但回家的路,仍需经历一段本不需要的曲线。”曹常斌回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马祖乡亲从马祖回到黄岐,要从南竿坐船到台北,从台北飞日本东京,又从东京南飞至香港,再从香港奔福州,最后从福州坐汽车到黄岐,全程得耗上5天5夜。直到2015年12月,黄岐—马祖客运航线开通,航行时间仅需25分钟,这也是两岸“小三通”最短的客运航线。
基调已定,第二句要怎么接?正当林本雄一筹莫展之际,身在马祖的曹常斌送来了“灵感”。
“我们两地渔民常在同一海区作业,结为‘船头撒渔网,船尾拉家常’的儿女亲家,而且我们之间距离近到可以说是鸡犬相闻。回忆往昔,长久以来大家心中怀揣的是满满的思念,个个都憧憬早日踏上故土、见到亲人,常常夜不能寐……”电话接通后,曹常斌讲着福州话,对家乡的眷恋深情如滔滔海水,难以停歇。
就在这一通电话间,也许是充满虾油味的福州话,也许是老友真挚流露的思乡之情,亦或是同根同源、同心同梦的共鸣,第二句歌词一下子就浮现在林本雄脑海——里山鸡叫外山听,三更同梦谁梦谁。
亲情的闸门一旦打开,团圆的洪流便奔腾向前,不可阻挡。如今,当年的畚箕山成为吸引游客驻足而观的景点,瞭望台也成人们远眺马祖列岛的绝佳观景处。
使命之歌
连江与马祖一水之隔,风景入眼,风物入心,都写进了歌词里,接下来还可以写什么?
“我们两地饮食习惯相同,饮食文化相通,以美食作为桥梁,跨越海峡,在味蕾中唤起的是家乡的味道、故乡的回忆。”
“那就写风味吧。”
林本雄和曹常斌的想法不谋而合。电话里,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了无论是马祖还是连江,邻里乡亲之间帮忙之时,到饭点了主人家都会煮上一锅粉干,出锅前淋上老酒。特别是对岸亲戚来串门,饭桌上必定会添上这么一碗粉干。“这就是我们舌尖上共同的乡愁记忆,也说明了两地居民邻里关系和谐、感情深厚。”
台上,“老酒配粉干,香味飘出南北竿”婉约唱响;台下,福马乡亲跟着哼唱,仿佛置身邻居餐桌……
在创作期间,林本雄还找来福州市福州语歌曲协会会长赖董芳谱曲。整整6个月时间,《里山外山》从无到有,手稿达28稿。纵观《里山外山》歌词,字字不见“融合”,却句句都在唱着走亲走近的渴盼。在福马乡亲看来,这是他们的使命。
写歌传递“两岸一家亲”的深情厚谊,是林本雄和曹常斌的使命。“小时候父母告诉我,是哪里的人就喝哪里的水,就要会讲哪里的话。”曹常斌说,这句话从小激励他要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连江是中国鱼丸之乡。可以说,鱼丸是马祖澳两岸的乡愁。2019年,曹常斌与黄岐人林禹一同入选福州市第四批非遗项目(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人,开启合作发展之路。2023年,两人合作的福州首款“两岸鱼丸”产品正式投入市场。“两岸鱼丸”里,一半是连江鱼丸,一半是马祖鱼丸,寓意“福丸系乡愁,两岸一家亲”。
去年9月,“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传承示范基地落地连江。“我们正在积极申请省级非遗传承人,打造鱼丸观光工厂。”曹常斌说,马祖鱼丸的根在连江,鱼丸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子子孙孙都应传承下去,“今年连马鱼丸节我一定来”。
和林本雄、曹常斌一样,省级非遗传承人、庄臣集团掌门人林灼华毅然扛起“两岸共酿一壶酒”的使命。
海的这头,林灼华潜心破译酒香密码,将拿手技艺地瓜烧做到极致,成为两岸同胞及海外侨胞的“乡愁酒”;海的那边,台湾高粱酒承袭古法纯粮固态酿制工艺,具有醇厚甘洌、回味悠长等特点,成为台湾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两岸酒文化一脉相承,将台湾高粱酒制作技艺移植连江,必将实现1+1>2聚合效应。”林灼华与台湾客商魏梅峰共同设立两岸合资企业,酿造台湾高粱酒,项目于2022年正式启动,当年就出口产品99个集装箱,2023年增至181个,主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我们计划与马祖酒厂合作,将马祖高粱酒原液运往连江进行分装,让两岸同酿更多优质酒品。”林灼华说。
希望之歌
山一程,水一程,浪里几多浮沉;
山一程,水一程,远山近水痴痴等。
在歌曲最后,反复的“痴痴等”直抵人心,是等待家人归乡的急迫,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这个‘等’,看起来悲凉,但实则充满希望之意。”林本雄解释。
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写出两岸“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朝思暮想的无奈。而如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早已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从探亲到回家,从追梦到圆梦,从登陆到融入,从深耕到生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阖家团圆和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生动的现实。
“杨爷爷,您的儿子来接您了。”
“爸爸,你到家了。妈妈等你73年了,现在可以团圆了!”
去年11月9日,在连江县动车站出站口,两岸“灵魂摆渡人”刘德文郑重地将杨金锤的骨灰交到其儿子杨传秀手里。这位连江籍去台老兵终于在时隔73年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让老兵们如愿魂归故里,这是充满正能量的事,我会坚持做下去。”20多年来,刘德文足迹遍布大陆20多个省份,先后带着200多名老兵的骨灰回故乡安葬。在刘德文影响下,他的儿子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这些老兵的回家路已然铺成,但在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就是台湾能够早日重回祖国怀抱。杨传秀说:“希望祖国早日统一,让老兵回家的路越来越顺畅。”
“爸,我以后重点在哪里发展好?”
“回大陆去,到家乡去!”
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曹维翰到福州帮父亲曹常斌打理生意。彼时,“两马”(马尾马祖)航线刚开通,曹维翰回家的路近了,事业也迎来转机。2011年,福州餐饮业风生水起,曹维翰抓住商机,成立餐饮公司,还加盟网红奶茶店,与大陆同行共同掀起一波“奶茶热”。2016年,恰逢英语培训火热,曹维翰受妻子启发,开办了一家学前英语培训机构。
作为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儿子,怎能不懂鱼丸?两岸鱼丸的外包装就是曹维翰操刀设计的。“外包装上有两岸地标性灯塔、中华凤头燕鸥以及海浪沙滩图案,灯塔照亮的是回家的路,温暖的是两岸乡亲的心。”曹维翰说。
“打我记事起,父亲就时常念叨我们的根在对岸,那里是家乡。”曹维翰说,他时刻不忘父亲的提醒,现在最常跟孩子说的也是这句话。
福马“小三通”客运航线“升级”;福州向马祖地区供水工程(大陆侧)先行段管道工程前期工作陆续启动;环马祖澳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提速建设……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驶上“快车道”,福马“同城生活圈”先行先试,福州正日益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不光有像曹维翰这样子承父业的接力,还有更多台湾青年加入这气象一新的“融合大合唱”。
“这里有属于我们的未来!我们不仅要同唱一首歌,更要一道打拼出更美好的明天。”在福建(连江)两岸数字经济电商产业园,台青创业代表、来自台湾高雄的陈先生说,将以入驻数字经济电商产业园为契机,和大陆开展更深入更多元的交流合作。
歌声记录往昔,歌声温暖人心,歌声凝聚力量。这歌声,是来自福马乡亲的歌声,更是两岸同胞走亲走近的歌声。(记者 谢星星 林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