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海康)的民营经济毁于谁手?

人文雷州娱乐 2025-02-24 12:16:51

海康,现今我们所说的雷州,自古以来便是百越之地。到了明清时期,因其地处“北连五岭,海通万国”的重要位置,这里的商业活动开始繁盛起来,书写了一段商业传奇。

走在雷城的街道上,你会看到高州会馆、仙城会馆等古老建筑,它们斑驳的砖墙似乎在诉说着往昔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

早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雷城就有了经营中西成药与生熟药材的药铺,比如南海商人张康保创办的永和堂。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县的药铺数量已经非常多,仅在雷城,就有永安堂、杏林堂、同春堂等三十多家知名药铺。同时,雷城镇中西街的信西德药房与何保罗医务所也主要售卖西药。

海康的工商业中,盐和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北部湾畔,盐田银光闪闪,产盐历史悠久。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开始,雷州半岛就设立了盐场并由官府管理。到了民国五年,海康县乌石还设立了盐政公署,管理着海康、遂溪、徐闻三县的盐政。那时,乌石盐场的产盐量很大,盐运商号也很多,港区里经常能看到船只繁忙装卸盐包的景象。

海康的土糖生产与销售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这里的民间就开始用土法生产糖。当时的人们不仅擅长制糖,还能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糖制品。

纺织业也是雷州的重要产业。明朝至清朝中前期,雷州葛布非常有名,畅销天下。虽然清末时期有所衰落,但民国时期纺织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雷城的纺织企业数量很多,生产的土布不仅在当地销售,还远销外地。

此外,雷州的蒲织品也曾作为外贸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当时,雷州的蒲包行业非常兴盛,商号众多,收购站遍布各个村庄。有些商人甚至在香港开设了蒲包行,生意做得非常好。

商业的繁荣离不开集市贸易的推动。雷州的集墟数量不断增加,每逢赶集的日子,农民们都会带着农产品前来交易,而客商们则会运来各种商品进行销售。

雷州港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其对外贸易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沿海设立了海关来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雷州口也作为其中一个正税口设立起来。到了清末民初时期,雷州的对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蔗糖、丝绸、陶瓷等商品远销海外。

然而,这座商业繁荣的城市也经历了战争的洗礼。1918年至1920年间,军阀混战和匪患使雷州的商业遭受了重创。许多商铺被烧毁,商业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

更糟糕的是,随着湛江深水港的崛起以及南渡河的自然条件限制,雷州的对外贸易逐渐衰落。曾经繁忙的港口和商路变得冷清起来。

尽管如此,雷州商业的兴衰仍然是中国近代商业文明转型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商业的繁荣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2 阅读:904

人文雷州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