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六字诀”,六字诀是怎么来的?

户庄宴 2024-11-15 14:03:42

什么是“六字诀”,六字诀是怎么来的?六字诀现存文献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尤其在六字诀的方法理论及应用上有不少发展与补充。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隋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智顗zhì yǐ在其《童蒙止观》中将六字诀用于佛学坐禅止观法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陶氏六字诀的吐纳法进行了发挥,"大呼结合细呼",唐代道教学者胡愔hú yīn在其《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泄图》中改变了六字与五脏的配合方式,改肺“嘘”为肺“呬”,改心“呼”为心“呵",改肝“呵”为肝“嘘”,改脾“唏”为脾“呼”,改肾“呬”为肾“吹”,另增胆“嘻”之法。

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对六字诀理论与方法的论述是历史上最详细的,对呼吸和读音方法作了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毕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另外,还增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

《遵生八笺校注·延年去病笺》的《四季却病歌》中记载:"春噱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这就将六字诀与四季养生结合起来了。

从现有文献来看,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和高濂的《遂生八笺》等著述中都有《去病延年六字法》总诀的记载:“肝若嘘时目睁精(精同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这是最早的六字诀配导引动作的记述。虽然在宋代曾慥zào的《临江仙·八段锦》中,已将六字诀融入其中,作为八段锦的辅助练习,但这只是六字诀的应用,而不是独立的六字诀导引法。

从当代有关功法流派来看,易筋经、峨眉庄、形意拳、八卦掌、大雁功等虽有六字诀的相关应用,但与原始独立的六字诀功法已不完全相同,在武术动功中大多已变为助力练气的声法练习。

综合文献资料和现存各种六字诀相关功法内容分析,六字诀流传到现在,在功法上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功法理论保持了唐宋以来按中医五行五脏学说来阐述的主体框架,对呼吸口型及发声方法的认识渐趋统一,肢体的动作导引与意念的导引原则上遵循中医经络循行规律。但是,在功法的规范性上,尚存在一些疑难问题。如,个别字诀(呵、呬)的发音、六字的吐音口型及发声与否、六字与脏腑的对应、六字在练习中的排列顺序等都存在着一些歧义;各种功法的呼吸发音与肢体导引动作之间的关系各有特色尚缺乏统一的科学论证。

8 阅读:348

户庄宴

简介:修心,修身,修德,修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