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男生隔空猥亵未成年女孩获刑五年

瑶球球的小班 2025-02-13 11:24:43

2024年3月,小梅的妈妈用女儿手机订外卖时,发现女儿通过微信,给一个陌生人发送了很多大尺度、动作浮夸的隐私照片和视频,小梅的妈妈既震惊又愤怒。这种不堪入目画面,为什么会出现在一个12岁小姑娘的手机里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目的,这个坏人到底是谁?2024年3月20日,民警在某大学内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抓获归案。

张某坦诚相告,为了满足他的不轨之念,他逐一关注、添加一些未成年女孩。。那些关于梦想、家庭、学习的琐碎话语,在他眼中却成了通往罪恶深渊的钥匙。接着,他以监督学习、提高成绩为诱饵,甚至承诺帮助她们在社交媒体上积累粉丝,这些看似美好的承诺,实则是他精心布置的陷阱,只为将女孩们一步步引入微信这一更为私密的领地,伺机伸出他那罪恶的魔爪。而这场持续半年的罪恶,竟始于一句"关注我可提高成绩"的留言。

在网上,张某把自己包装成品学兼优的知心大姐姐,骗取被害人信任,对未成年女孩实施精神控制,强迫他们下跪磕头,脱光衣服,劈开双腿,强令被害人做出一些不堪入目的举动。他以满足自己的“恋童癖”心理为目的,以主人身份命令女孩们拍摄裸照和视频,并威胁她们不得外泄。

张某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性格内向。同学和老师对他的印象不深,但都知道,张某有时会逃课,一个人躲在宿舍里上网。

检察官告诉记者,从与张某接触中,很难把一个不爱说话的大三学生和网上恶魔联系起来。张某更像是一个多面的变色龙,让人捉摸不透。

检察官说,本案就是我们常说的隔空猥亵,区别于传统的身体接触方式,“隔空猥亵”具有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广的特点。虽然没有直接与被害儿童进行身体接触,但利用网络强迫14岁以下未成年人发送隐私部位的照片、视频、裸聊甚至发送侮辱淫秽的语言,都是对儿童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的严重侵害,与实际接触儿童身体的猥亵行为具有相同的社会危害性,应当认定构成猥亵儿童罪。

隔空猥亵在刑法上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而是源自于猥亵儿童罪,隔空猥亵只是它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也是现在较为常见的一种对儿童的侵犯。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类似的隔空猥亵案件频发,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就像四川广安华蓥市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案例,被告人夏某雄在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期间,通过社交软件先后添加8名未满八周岁幼女为好友,以分享游戏等方式取得信任后,实施猥亵,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零六个月 。

“女童保护”团队精心编纂的数据画卷缓缓展开,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在202桩媒体镜头下无处遁形的儿童性侵案件(受害者均为纯真未凿的18岁以下孩童)中,熟人作案的阴影笼罩了141起,占比竟逾八成,如同一场无声却猛烈的暴风雨,侵袭着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天空。在这141起熟人犯下的悲剧中,教师与教职工群体(包括那些本应引领方向的教练、家教、补习老师等)如同隐匿在知识殿堂中的暗影,实施了58起罪行,占比高达41.13%,他们手中的教鞭与粉笔,竟成了伤害无辜的利刃。紧随其后的是虚拟世界中的恶魔——网友,他们以27起案件、19.15%的比例,揭示了网络背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危险。而那些本应是最坚实的避风港的亲人亲属(父亲、继父、继祖父、叔伯……),却在18起案件中化身为冷酷的刽子手,占比12.77%,其中17起更是连绵不绝的噩梦,让亲情的光芒在黑暗中黯然失色。邻里之间,那本应是守望相助的温馨,却在15起案件中变成了冷酷的现实,占比10.64%,即便是同村的乡亲,也无法逃脱这罪恶的阴霾。此外,那些在生活中偶然交集的人们——家庭朋友、同学等,也以23起案件、16.31%的比例,提醒我们,危险或许就潜伏在日常的每一个角落。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颗被撕裂的童心,是对人性底线的无情拷问。它们如同夜空中最黯淡的星辰,虽不起眼,却亟待我们用爱与正义的光芒,去照亮,去温暖,去治愈。

这些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方面,反映出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沟通和引导的问题。家长们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在网络世界的活动,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可取的。同时也要重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教育未成年人如何辨别、处理网络不良信息;如遇不法侵害,要学会保留证据,如聊天记录、图片、视频等内容,并及时寻求帮助。

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试图侵犯他人权益、伤害未成年人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次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大快人心,也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远离网络世界的种种阴霾与罪恶。

0 阅读:6

瑶球球的小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