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去世前留下遗物,四年后被浦安修交给邓华:他终于能如愿了

瞳海 2022-06-01 20:28:32

1978年,刚刚重返军队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邓华,因身患肺炎住进了北京301医院接受治疗。

一天,彭德怀的遗孀浦安修突然来到医院看望邓华,同时将一件特殊的物品郑重地交给他,就在邓华满头雾水之际,浦安修悲痛道:

“彭总对因他的事而无端连累到许多人,非常难过。他很想念你,这件物品他一直留在身边想送给你,但是苦于没有适当的机会。后来他身患癌症,可能意识到自己来日不多,便留下了一张纸条,吩咐我们转交给你。”

听到浦安修如此说,邓华睹物思人泪如雨下,双手颤抖地接过了这件彭总的遗物,放在了身边。两年后,邓华重病缠身,弥留之际唯一留在他床头的就是这件物品。

这件物品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背后又代表彭总和邓华之间什么样的革命情谊呢?

临阵换将,邓华临危受命挥师朝鲜

一个是横刀立马的开国元帅,一个是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彭德怀和邓华这两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却因朝鲜战争,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著名、最默契的搭档之一。殊不知,朝鲜战争之前他俩虽然同属于党的军队序列,却从来没有在一起工作过,甚至都不怎么了解对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两个人虽然同在井冈山,但是并没有什么交集,后来邓华一直在林彪领导的红一军团麾下效力,而彭德怀则是红三军团的军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邓华担任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后来又在晋察冀军区工作,而彭总则是八路军的副总指挥,由于双方级别相差较大再加上当时八路军各部极度分散,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和胡宗南、马家军在西北战场上鏖战,邓华则在林彪指挥的东野下面担任纵队司令,转战白山黑水之间,就更没有机会相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帝国主义进行武装干涉,高调介入朝鲜内战,战火一度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

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毛主席高瞻远瞩,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认为不管从中朝历史关系、地理位置、政治环境和国际局势各方面来看,出兵朝鲜,利大于弊。

在1950年7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为应对东北日益紧张的局势,将已经开往河南集中整训的机动部队第13兵团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紧急调往辽宁、吉林一带集结待命。

同时在林彪的提议下,中央军委又紧急征调刚刚参与解放海南岛的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与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互调,邓华担任第13兵团的司令员。

自古以来,临阵换将就是兵家大忌,眼看马上就要出兵朝鲜,中央又将主力部队的主将换下,这势必会在军中引起极大的震动,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考虑呢?

作为四野的司令员,林彪可以说是从红军时期就一直是黄永胜和邓华的老上级,他对二人的性格和领兵作战的能力深深了解。

黄永胜这个人性格坚毅,打仗敢打敢冲,服从性强,对待上级的命令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邓华的文化水平相对于黄永胜来说要高上许多,指挥作战知识丰富,头脑灵活做事细心,行事稳重。

在战场上,服从性强严格执行命令的黄永胜相对于懂得变通的邓华更受上级领导喜欢,但是这次出兵朝鲜是出国作战,党中央和毛主席身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他们的真知灼见不能及时地传递到部队,那么作为作战部队的主将,顾全大局,行事稳重要远比服从性强要更胜一筹。

林彪的一番分析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曾经四野的两位老首长罗荣桓和刘亚楼都对林彪的分析表示赞成,就这样,邓华从广东紧急赶赴东北掌管第13兵团,准备入朝作战事宜。

朝鲜鏖战,军事才华被彭总赞赏,结下珍贵战友情

1950年10月7日,美国越过三八线,次日,毛主席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待命出动。

后来事实证明,邓华前往朝鲜是正确的,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彭德怀的高度赞扬,并且彭总还多次因为他而改变战争决策!

就在彭德怀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两天后,他在东北军区第三招待所的会议室里召开了首次志愿军军级干部会议,根据彭总建议,志愿军前期先派两个军渡江作战,剩下部队随后跟近。

但是邓华却并不赞同,他认为入朝初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此时在朝鲜战场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集结了42万人的兵力,已经越过三八线的部队多达十万多人,而志愿军两个军的兵力才十万人左右,面对拥有制海权、制空权和武器装备先进的美军部队,很难打出优势。

虽然邓华之前一直未和彭总一起工作过,但是彭总的威名他早就有所耳闻,对于彭总的脾气也是知晓的,经过深思熟虑,他不顾深夜亲自找到彭德怀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

原本打算和彭总唇枪舌剑争执一番的邓华,却被彭总的态度“吓”了一跳,“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汇报”他的建议立马得到了彭总的认可。

10月19日,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志愿军四个军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等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在朝鲜战场上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打得美军措手不及,邓华的建议为第一、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事后,彭总曾赞扬道:“邓华这个人,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很有眼光,也比较周到。”

1951年4月,志司在朝鲜金化举行第五次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为接下来的第五次战役做新的部署。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第五次战役必须打响,那么该如何打,怎么打,成为了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

此时,新一批入朝部队已经进入朝鲜,几乎全部换上苏式装备,战斗力显著提升,再加上前面四次战役的胜利,使得与会的指战员们战斗情绪异常高涨,其中第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更是在彭总面前夸下海口:“要捉五千个美国俘虏兵。”

在这种情景下,彭总也将第五次战役视为“带决定性的一仗”。

作为副司令员的邓华在认真听取讨论的同时,却忧心忡忡,虽然我军的武器装备获得提高,但是距离美军的现代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打法上他认为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按照之前志愿军的打法大规模猛插猛打,第二种则是各兵团进行小的穿插,能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人纵深发起攻击,最好是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打。

同时他还指出:“开始口子不要张得太大,不要企图一起围上打,必须实行分割猛插一块块吃。”

不过他的意见并没有被彭总采纳,最后彭德怀根据敌人可能重现仁川登陆的情报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进行了大规模反击。整个第五次战役中,中朝共投入15个军的兵力,历时50余天,以自身伤亡8.5万余人的代价歼敌8.2万余人,敌我双方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后来,彭德怀曾亲自承认第五次战役是其一生中四次军事错误之一,更是坦言:“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第五次战役后,彭德怀随即向中央军委汇报了第六次战役的意图和计划,在毛主席同意后,彭德怀签发了准备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

身在开城同美军进行谈判的邓华得知这个消息后,多次致电彭德怀,对当前敌我局势进行深入分析,最终使得彭总接纳了邓华的意见,第六次战役在事实上被取消。

随着两人共事时间越来越长,彭总对于邓华逐渐从军事才华上的赞赏,演变为对他的关心和照顾,而邓华也从心底里敬重这位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立出生入死、立下卓越功勋的彭大将军。

众所周知,彭德怀是一个性情耿直的人,用一个战友的话来讲就是他什么都好,就是喜欢骂人,和彭总一起共事过的人几乎都被他骂了,更不说志愿军司令部中的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等人了,四野骁将梁兴初就曾被彭德怀骂哭过。

不过,有一个人十分例外,从来没有被彭德怀骂过,这个人就是邓华。在朝鲜共事的两年时间中,彭德怀从来没有骂过邓华,一个是出于对邓华军事才华的赞赏,一个是邓华做事细心周到。

1951年6月,陈赓率领第3兵团入朝作战,在元山休整的宋时轮的第9兵团也重新回到前线。

邓华得知消息后,在一次吃饭时,他向彭德怀提出了请求:“总部领导的位置是不是重新排一下啊?”

对于邓华的问题,彭德怀十分诧异,“你这个人呀,我早就知道,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选你来朝鲜是对的,在朝鲜我们一起共事,我看你干的挺好的嘛。”

“陈赓同志要来,我看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和第一副政委的位子就由他来担任,我则担任第三副司令员和13兵团司令就好了,第二副司令员由9兵团的宋时轮来担任。”

邓华将情况做了进一步说明,并且排好了位置,从资历和战功来看,邓华的排位没有什么毛病,但是此举却遭到了彭总的拒绝。

彭德怀考虑到邓华自从入朝参战以来就一直担任第一副司令,对志愿军的各项工作都十分熟悉,如果贸然换下,不利于开展工作,再加上共事的这段时间中,他发现邓华是一位细心稳重,敢于拍板的将领,这恰好是当下志愿军中最需要的领导,为此他毫无余地的直接回绝道:“这不用你考虑,是组织上的事。”

彭总对于邓华的主动让贤颇为感动,在全军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邓华这样的呢?

虽然此事遭到了彭德怀的拒绝,但是邓华还是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自己的意见,并希望中央能够采纳。彭总得知此事后,亲自执笔向毛主席起草电文,请求留邓华担任第一副司令员,同时为便于联系各兵团,又增补陈赓为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

三天后,毛主席回电同意彭德怀的建议,邓华依旧担任第一副司令员。

后来彭德怀返回国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会议,邓华接替彭总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一职,主持志愿军全面工作,而邓华也成为57位开国上将中唯一一位指挥过百万级兵团作战的将领。

“英雄惜英雄”,彭德怀和邓华在朝鲜战场上惺惺相惜,相辅相成,不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还带领志愿军顽强的击碎了美帝主义的野心,迫使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坐在了谈判席上。

1954年4月,邓华奉召回国担任东北军区司令员,9月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方面的事情,而彭总当时是国防部长,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两个老战友在分别两年后,又在一起共事。

在得知邓华被任命为副总长时,彭德怀喜出望外,多次敦促邓华尽快前往北京就职,甚至还亲自在北京给他找房子,不过可惜的是鉴于当时的国际局势,邓华一直镇守东北,未能赴任。

互赠烟盒尽显革命友情,接连落难此生终难再见

1956年,邓华率领军事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国,在会见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时,南方领导人得知邓华喜欢抽烟就送给他一个金质的烟盒当做纪念品。邓华回国后,便将这个珍贵的金质烟盒送给了彭总。虽然彭总不会抽烟,但是他还是将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礼物珍藏起来。

1958年11月,邓华和沈阳军区参谋长曾思玉要去东南海防前线学习参观,当年的8月份刚刚发生了金门“八二三”炮战,东海沿海的局势十分紧张,邓华一行人途经北京时,彭总便叫邓华代替他去巡视一下东南海防。一向谨慎的邓华觉着此事不妥,彭总却说道:“什么不合适,你以副总参谋长的身份去。”

就这样,邓华以副总参谋长的身份在彭总的亲自安排下乘坐他的伊尔-18专机,巡视了福州军区和广州军区的海防工事和军事训练,前后历经一个月,才回到北京向彭德怀汇报情况。

不过,在1959年7月发生的一件事使得这两位感情深厚的老战友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夜之间,全都离开领导岗位,“赋闲”在家。

一年后,邓华被勒令退出部队,前往四川担任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从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开始至1959年退伍,戎马一生、参军31年的邓华脱下军装离开部队,个中辛酸和痛苦,谁又能知晓呢?

临行前,他难以割舍自己对军队的感情,就将自己的军装、军帽全都染成了黑色,虽然颜色变了,但是他穿在身上还像之前穿军装的感觉一样!

同样落难的彭总一直在关注着这位老战友的情况,在得知邓华因他牵连而离开军队,前往四川担任副省长后,彭总老泪纵横,伤感不已,这一生可能再也无法见到邓华了。

直到1965年彭总复出,前往四川担任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而他带的随身行李中就有当初邓华送给他的金质烟盒,自从庐山一事后,他一直将它带在身边。

在前往四川的火车上,这位纵横疆场的大将军分外高兴,一个是因为他又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而另一个则是老战友邓华也在四川,说不定还有见面的机会。

彭德怀到成都后,他被安排住在永兴巷的7号,一天他去省委总府街招待所理发时,被理发员贾月泉认出。贾月泉曾参加过志愿军,是彭德怀麾下的一名战士,在和他谈话过程中,彭总意外得知邓华住在前卫街44号,步行仅有20分钟的路程。

得知如此消息,一向不苟言笑的彭总显得十分高兴,他立马叫警卫员买来一份成都的地图,拿起放大镜在地图上寻找邓华家的位置,就像他当年领兵征战时那样,仔细的探寻着每一个地点。

没多长时间,彭总便从密密麻麻的地点中找到了此次的目的地--前卫街44号,激动地对警卫员说:“天一黑,我们就行动。”他想趁黑夜偷偷看望这位因他而落难、已经六年未见的老战友。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好不容易太阳落了山,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细雨。天气渐冷,路面湿滑,警卫景希珍有些担心彭总的身体:“彭总,还去不去?”

彭总一生历经百战,走过了无数的枪林弹雨,这点雨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警卫员话音刚落,彭总大手一挥:“决定了的事,就是下刀子也得去。”

在警卫员的陪同下,彭总带着大口罩在雨中步行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慢慢来到邓华家的门口,就在警卫要去敲门的那一刻,彭总却拦住了他。

在细雨中,彭总用浑浊的眼睛久久地望着邓华的家,此时夜幕早已降临,邓华居住的家中灯光亮起,只见一个人影在屋中来回踱步,“就是他,就是他,那背景一看就是邓华。”对邓华极为熟悉的彭总十分肯定地说道。

这一刻,他心中多么想走上去握一下这位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的手啊,但是此时却只能偷偷望着,这位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的铁血汉子,眼睛中泛着泪光。

警卫员问道:“彭总,咋不进去啊?”彭德怀在雨中沉默许久,咬了牙,缓缓地:“不了,我们不进去了。”他害怕自己贸然进去被别人发现会再次牵连邓华。

就这样,彭总在雨中久久伫立,望着邓华的房间,脸上带着水滴,不知是雨水落下还是眼泪流出。

彭总的到来,邓华一直不知晓,邓华去看彭总,彭总也不知晓。

有一次,邓华去找同住在永兴巷的四川省委书记、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李井泉汇报工作时,恰好路过彭总居住的公寓,他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望着彭总的房子,心里在犹豫要不要进去,不过此时彭总家中门窗紧闭,似无人在家,邓华不敢过多停留,便匆匆离开。

这两位历经坎坷的老战友,虽然同在成都工作,但是自从1959年庐山一别,此生再也没有再见。

后来彭总被迫离开四川前往北京,再去北京之前,深知自己身体状况的他感到自己此次返京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便将邓华曾在50年代送给他的金质烟盒妥善放好,并在上面留下字条“送给邓华同志”,他希望在自己去世后,他的家人能将这个烟盒重新送还给邓华。

1974年11月,征战一生,战功卓著的彭德怀因患直肠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此时身在四川如履薄冰的邓华却丝毫不知情。

直到1977年的8月,邓华再次被召回军队,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和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重新穿上军装的邓华恍如隔世,距离他上一次穿军装时早已过去16年的时间,16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有些人却再也见不到了。

“从今天起,从现在起,我决定把烟戒了,作为一个重返部队的必然措施。”他激动地对女儿说道,此时67岁的邓华已有50年的烟龄,离开军队的这些年,抽烟数量更是急剧上升,要想戒烟,需要十分大的毅力,但是他为了更好的为军队工作,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1978年,也就是彭德怀去世四年后,在彭德怀追悼会上,邓华就像多年前彭总在雨中站在他家门口一样,流泪满面久久不愿离去,而彭总也像当时的邓华一样不得而知。

由于过度的劳累和激动,邓华参加完追悼会没几天就病倒了住进了301医院。

住院期间,彭总的遗孀浦安修前来看他,并将彭总交代的那个金质烟盒送还给邓华,浦安修悲痛地说:“这个愿望在他死后四年终于如愿了啊!”

邓华哽咽道:“我已经戒烟了,但是这个烟盒我收下了,看到他,我就好像见到了彭老总。”每当想起当初在朝鲜战场惺惺相惜的场景,邓华心如刀绞。

1980年5月,重病缠身的邓华躺在病床上,他还在为军队的发展不停地工作着,昏迷之际,他艰难地、断断续续地对儿子邓穗说道:“.....多想为党为军队在多做点事情...可惜....可惜来不及了.....”

两个月后,邓华因病去世享年70岁,去世前唯一留在他床头的就是那个被彭总再度送还给他的金质烟盒。

两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两位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元勋、两位生死患难的老战友,在地下,在马克思的会客厅中终于再次相见了!

3 阅读:1287
评论列表

瞳海

简介: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