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在《长征组歌》首演 60 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将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带到了长沙,与湖南的师生们联动,共同唱响这首激昂的“青春之歌”,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1965 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30 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在北京首演。它以萧华将军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 120 句 680 个字的诗词,全景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全程,热情讴歌了红军的崇高理想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此后,这部作品历经上万场演出的检验,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表达,被誉为中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

此次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演出,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领衔主演。在《过雪山草地》中,廖昌永运用低沉的胸腔共鸣演绎“雪皑皑,野茫茫”,他的歌声犹如寒风中的篝火,既传递出红军“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钢铁意志,又暗含着对战友牺牲的悲悯,让听众深刻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艰难与红军战士的坚韧。

“《报喜》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我,也让年轻人领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上音声歌系教授李秀英在《报喜》中,用清透且极具感染力的嗓音唱响“飞捷报,传佳音”,生动地讴歌了红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甘孜城的壮举,让人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对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 。
上音民乐系青年教师刘雯雯感慨道:“《长征组歌》没有华丽复杂的节奏和技术,但却穿越了时空,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一幕幕似在眼前放电影。”每一次排演,她都觉得这些音乐振奋人心,仿佛能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激情。

在彩排期间,廖昌永为沪湘两地师生举办了大师课。他深度剖析了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从声乐专业角度解析《长征组歌》中的困难片段。他认为,教育不应是单打独斗,而需要凝聚共识,就像合唱一样,不同声部和谐共鸣才能成就经典。通过这次艺术实践活动,学生们在课堂和演出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历程,也体会到了新时代中国的蓬勃发展。
此外,在“行走的音乐思政课”环节,上音学报《音乐艺术》副主编李诗原带来《长征组歌》六十年主题讲座。他聚焦《长征组歌》的创作、首演、复排和传播,为在场师生做了生动讲解,让大家对这部经典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还参观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这里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师生们实地参观了大礼堂、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和水井等红色地标,深刻感悟到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1950 年,毛泽东为一师题写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时刻勉励着师生铭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

此次沪湘联动演绎新时代版《长征组歌》,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与“信仰传承”。它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激励着他们在新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