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初印象

声夫评旅游 2025-03-28 19:04:44
昆明初印象

作者 昇夫 字数 1372

海子卧轨后的第二天,我首次来到这座号称“春城”的城市——昆明。昆明四季如春我不了解,只说眼前的三月。这天气温10~26度,看惠州气温显示20~31度。纬度上,昆明稍高,而两下温度与纬度并不十分相符。两地穿衣大致相仿,有短袖短裤,有着秋装,也有见穿羽绒服的。昆明的太阳有一点晒了,大概早晚温差会使体感上有所不同。隔了一个广西,云南一定与广东是不一样的,单说吃这一点。

蒸饵丝

火车提前到站,出站直向北骑行五公里,半小时后来到酒店,即出来找吃。

火车上早餐有米丝,由十元份降到八元份,我无动于衷,一方面昆明就到了,也对昨晚的“肉丝面”“耿耿于怀”。然我的肚子实在饿了。

酒店选在文林街附近,步行只需几分钟。在路口拐向右段的文林街,就有好多家饮食店,其中有一家“曲靖蒸饵丝”,即走进去。店不大,迎街摆四张桌子,后面是操作间。坐在一角有位老头招呼,我点了小份的蒸饵丝,11元份。我没有吃过饵丝,不知道是什么样,也不知好不好吃?但我听说过,抱着尝尝当地小吃的心里坐下来。不一会,听喊饵丝好了,意思是让自己去操作间窗口端取,这大概是昆明的“习俗”。蒸饵丝是干的,上面有“肉沫”、豆芽、咸菜、韭菜、芝麻、葱花等辅料,底下是饵丝,一起拌着吃。另附一小碗紫菜葱花汤。端祥觉得未必怎样吧,拌后挑一筷子入口,感觉不错。饵丝白色,如粉条,如萝卜丝,口感软,但不失劲道,确切说是软糯。很快吃完,再喝汤,感觉挺好的。十一块钱也不贵。这种感觉,和在高邮傅公桥头吃阳春面差不多,烟火气,亲切,亲近。对于一个外地人初来乍到,能吃上对胃口的食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会让你对这个城市产生先入为主的好感。

据说饵丝的由来跟杨慎有关。话说杨慎贬到云南时,有一次春节应朋友相邀来到曲靖做客。晚上饮酒尽兴,未吃主食。第二天早上饥肠辘辘,朋友即将饵块切丝蒸熟,加上自制佐料给杨状元吃。杨慎吃后,赞“蒸”好吃,连吃三碗。蒸饵丝的做法也随之在坊间传扬开来,后发展成为曲靖乃至云南的一张美食名片。

米线

由文林街来到翠湖,随后游逛了多处,步行不算太累。最后转到文林街旁边的凤翥街、龙翔街。这两条街汪曾祺提过,具体是怎样说的,忘记了。记得说到这两个街的名字起得不一般,起这样街名的人大概也不一般。凤翥zhù龙翔,是一汉语成语,意思是龙飞凤舞,形容神采飞扬,气势非凡。

差不多下午五点了,龙翔街上文林小学门口有许多家长等着接孩子。肚子尚不饿,吃点也可以。于是走进了这家“老昆明小锅米线”,昆明米线和桂林米粉都名声在外,有意来尝一尝米线。

店铺和文林街饵丝店差不多大小。前半摆桌子,后半是操作间,但店里操作只一个女人。我看了看菜牌,点了小份的三鲜米线,11元份。不一会,也是叫自己去后台窗口端取。见“白白的”,自加了两小勺辣子、芝麻。辅料和饵丝相似,有豆芽、葱花、“肉沫”,底料是米线。不同的是带汤吃,而蒸饵丝是干拌着吃。

米线软,有点似米粉,但不似米粉软得不用嚼。太软的东西我的口感不习惯,但米线可以。相比较,更喜欢吃蒸饵丝。

问老板娘了解到,饵丝是用糯米做的,难怪糯糯软软的,而米线是用大米做的,意思是普通的大米,区别不是糯米。另外,饵丝也有带汤吃的。我想,无论干拌还是汤吃,两者各自的味道大抵如所尝,而个人更偏爱饵丝。

这样下来,我感到自己的胃肚被调和顺畅了。不由想,就算一天三餐吃三份饵丝,也好过火车上30元份的“肉丝面”呀。吃完回酒店,冲凉,休息。

这叫什么菜?

野生小香菇、蚕豆、茭白等

薄荷、茴香,莴笋削了“脚”卖

这算是用了心吧

(2025.3.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