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爸妈谈“哪吒”:这片子不适合孩子?

诗琪说育儿 2025-02-22 19:36:49

某天,家长群里炸开了锅。

一位自称是名校毕业的家长发了一段视频,坚决反对带孩子去看《哪吒之魔童闹海》。

视频一发,立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她说,饺子导演当年啃老三年才成功,这样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会误导孩子。

这一番话,引得不少家长在群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名校家长的质疑:为什么不让孩子看《哪吒》

这位家长在视频里详细解释了她的立场。

她认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平凡,而不是去追逐那些看似闪闪发光的梦想。

她引用了周国平老师的一段话:“人生有三次成长,从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到接受自己的平凡。

”她觉得,哪吒的故事在鼓励孩子们盲目去做“不平凡的人”。

这位家长的言论,让很多人陷入了思考。

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支持她的观点,觉得今天的影视作品确实过度宣扬个性和成功;也有人认为她的说法过于极端,毕竟这是动画片,值得一看的地方多得是。

解读家长的论点:从“周国平”到“个人英雄主义”

其实,这位家长引用的周国平的话本身没错,但用于批评《哪吒》多少有点牵强。

周国平所说的是一种人生哲理,是每个人从自我中心到接受平凡的过程。

而《哪吒》传递的其实是在面对命运的时候,不放弃、不妥协的精神。

两者并不矛盾。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即使平凡也能过得有意义,这确实重要。

但我们不能因此去完全阻止他们接受其他思想。

电影里的哪吒敢于挑战命运,这也有助于孩子们树立一种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如果孩子真的在英雄的故事中局限了自己,看不到生活的多种面,那么问题不在电影,而是我们平时教育上的缺失。

家庭教育观念冲突:防护还是束缚?

近年来,关于孩子教育的讨论越来越多。

就像视频中的这位妈妈,她选择用一种相对保守的方式来保护孩子免受外界的“干扰”,希望通过自己的过滤来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这种想法固然是出于好意,但过度的保护,反而可能成为一种束缚。

拿我的朋友小杨来说,她小时候的爱好就是画画,可她爸爸觉得这没什么前途,硬是让她去学钢琴。

不久前,小杨在一次聚会上提到,她对于父亲的安排早已接受,可每每看见别人拿起画笔,她心里总有种说不上来的刺痛。

她的故事,不正是那种被“精神裹脚布”捆住的例子吗?

电影《哪吒》真的有问题吗?

家长们怎么看

就这部电影本身而言,很多孩子和家长其实是喜欢的。

我的邻居王阿姨也带孙子去看了,她的评价是:“我孙子呀,看完哪吒后,一个劲儿地在家里蹦来蹦去,还说要像哪吒一样勇敢。

”这让她感到孩子长大了一些,会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甚至一些教育专家也表示,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只要家长适时引导,是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素材。

比如,哪吒在影片中展示的自我接受和不认命的精神,完全可以告诫孩子在人生挫折面前,不要轻易认输。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影视作品对孩子的影响都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完全抵制可能过于极端,而不加节制的放任同样不可取。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和陪伴。

结尾

最终,该不该让孩子看《哪吒》或其他类似的电影,不该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问题,而更应该是一个“如何看”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理解电影中的情节,认识到那些非现实的部分,同时也鼓励他们从正面汲取能量。

教育本就是一场与世界磨合的过程,不是将孩子圈养在一个无菌的环境中,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

如果我们因为害怕而过度保护,那么孩子终究无法真正成长。

希望所有家长都能明白,最好的保护不是束缚,而是让孩子有勇气去面对这个多彩且复杂的世界。

0 阅读:0

诗琪说育儿

简介:育儿路上的贴心伙伴,助力宝宝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