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今日俄罗斯"媒体披露的一则消息引发国际军事界震动: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已完成试射。这款射程达1000公里、速度突破10马赫的武器系统,正将现代空战带入全新维度。
根据公开数据,该型导弹的飞行速度达到10马赫,相当于每秒3400米,远超现役最快战机米格-31三倍有余。其射程覆盖1000公里,不仅打破俄制R-37M保持的217公里空战记录,更超越多数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突破建立在雄厚的技术积淀之上——中国已在高超音速滑翔体、乘波体构型等领域领先美俄,此次将技术优势延伸至空对空领域可谓水到渠成。
现代空战体系中,预警机作为"空中大脑"通常部署在战线后方300-400公里范围。而1000公里的超视距打击能力,意味着攻击方可在地面雷达配合下,直接摧毁对方空中指挥节点。失去预警机支撑的机群,将陷入单向透明的被动局面。
对现有战机的压制效应更为显著。当前四代机最大飞行速度多在2-2.5马赫之间,五代机超音速巡航速度约1.8马赫,面对10马赫追击的导弹,现有规避战术基本失效。军事专家模拟推演显示,F-35战机遭遇此类导弹时,存活概率不足15%。
尽管官方尚未公布具体搭载平台,但技术分析指出,正在试飞的新一代歼-36战斗机或将成为理想载体。该机硕大的内置弹舱可容纳大型导弹,结合隐身性能与超音速巡航能力,能在敌方防区外发动致命打击。若与空警-3000预警机构建作战体系,将形成1500公里半径的绝对控制空域。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突破背后是中国军工体系的系统化进阶。从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到鹰击反舰导弹,再到如今空射型号的迭代,展现出一脉相承的技术脉络。江南造船厂同期下水的第四艘075型两栖攻击舰,以及成飞脉动生产线上的歼-20量产加速,共同勾勒出国防工业的立体突破图景。
当俄乌战场仍在用传统空战模式改写击坠记录时,中国军工的这次跃升,或将重新定义21世纪空中力量平衡。正如《简氏防务周刊》评论:"这不是单一武器的进步,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代际跨越。" 这种技术革命引发的战略震荡,正在重塑全球防务格局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