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月,时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李水清被调往一机部担任部长。在完成一机部的一系列工作后,李水清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便于1975年给中央写信,要求回部队工作。
本以为中央会欣然同意,谁曾想邓小平却回复说:“这件事是有些难度的,先念同志恐怕不会同意……”那么李水清是谁?李先念为何不同意他回部队工作?这件事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
李水清“违抗军令”,奇袭卧虎山1949年4月20日,太原围歼战正式打响。众所周知,阎锡山盘踞太原整整38年,在此期间他修建了不少防御体系,其中城东北角的卧虎山更是被称作是“华北第一堡垒”,成为太原的“看门虎”。
鉴于卧虎山地形险要,且敌军设下的防御体系太过牢固。为了减少伤亡,太原前线总前委决定先攻城再攻山,而这一任务便由华北军区第20兵团199师负责。
时任199师师长的李水清一向是说干就干。4月21日晚上,他先派出一个排试探性地占领一两个山头,以此摸清敌人的虚实,然后再向卧虎山的桥头堡发起进攻。
不久后,前方传来捷报:“成功占领敌军两座碉堡,敌一个连投降,我军无一人伤亡!”晚上23点再次传来捷报:“派出的9连在我军火力掩护下,连续攻克敌军9座堡垒。”
接连收到两则捷报,不仅令指挥人员十分兴奋,连一向严肃的李水清都露出笑容。李水清通过这两次进攻断定,守军外强中干,战斗力不强,于是在和其他领导商量后,决定趁机扩大战果,将更多兵力投入到战斗当中,以巩固突破口。
后来果然不出李水清所料,捷报再次传来:“虎尾阵地最坚固的忠心指挥碉已经被我军拔除,活捉敌68师师长和副师长。”
接下来战斗发展十分顺利,李水清再次分析战场形势,他认为上级决定的“先攻城再攻山”的部署是十分正确的。不过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很有可能下一秒就会出现异常情况,而眼下的情况便是敌军一个师在失去指挥后必定大乱,再加上夜幕降临,摸不清我军虚实。因此守山的敌军会麻痹大意,万万想不到我军今天晚上会发起全线进攻。
战机稍纵即逝,打还是不打?如果不打的话,将会错失战机,之后恐怕不会再有这样好的机会;如果打的话,难道要违反上级命令吗?但此时如果趁机夺取卧虎山的话,对全局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李水清当机立断,他先是迅速投入两个团的兵力,从突破口向卧虎山纵深处进攻,随后将作战方案汇报给军部。军部很快回电:“不要轻举妄动,避免影响大局!”他收到军部的电报后,压力非常大,但决定打的想法并未因此动摇。而这件事也惊动了兵团司令杨成武。
杨成武给李水清打去电话,询问当前情况,他说:“司令员,我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算咱们今天晚上拿不下卧虎山,但至少能占领西区,为接下来夺取整个要塞赢得主动的机会。”
听完李水清的汇报,杨成武先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好!既然你这么有把握的话,那这个仗就交给你打了!记住,务必要打好,掌握好时机!”随后还调第200师配合199师作战。
有了兵团司令的肯定,李水清像是吃了定心丸似的,当即赶到596团指挥所,指挥该团向国民党守军发起强力进攻。战斗的进程远远比他想的还要快,我军仅用10个小时的时间就攻下了卧虎山。而阎锡山吹嘘的“攻不破的要塞之首”也在一夜之间,被我199师成功攻克。
战斗结束后,199师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000余人,俘虏包括敌军军长曹国忠以下2000余人,为总攻太原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场战斗中,李水清本可以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命令,毕竟这对他来说是最稳妥,也是最不会出错的。但当他看到稍纵即逝的战机后,他没有退缩,没有犹豫,而是坚决走那一步,可以说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战斗结束后,时任20兵团司令员的杨成武说:“李水清在太原战役中立了大功,他抓住机遇,敢于打违抗命令的战役。这种精神我们应该鼓励,应该表彰才是!”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成功占领轿岩山1949年10月1日,在阅兵仪式开始后,李水清率领67军199师的战士们走过天安门,受到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检阅,有“首都师”之美誉。
晚年,李水清回忆这一场景时曾说:
“在分列式上,解放军以两个排组成的海军方队为先到,步兵、炮兵等从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当时不管是火炮还是坦克,不管是汽车还是飞机,受阅部队的武器大多数都是从敌人的手中缴获而来的战利品……”
1950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我志愿军战士纷纷赴朝参战。时任第67军副军长的李水清也于1951年6月率部奔赴朝鲜,在去朝鲜之前,李水清在会议上说:
“这是咱们第一次出国作战,我们一定要打出军威,打出国威,为咱们国家增光!”
同年秋,67军在金城阻击战中首战告捷,不仅粉碎了敌军范佛里特所发动的“秋季攻势”,三天就歼灭17000多名敌人,还创造了朝鲜战场日歼敌人数量最高的记录。不久后,志愿军司令部和兵团都发电嘉奖,《人民日报》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在头版上报道了这一重大胜利。
1953年,为了狠狠打击敌军,中朝军队开展声势浩大的夏季反击战。67军的主要任务是攻打位于金城东南方向的轿岩山。在总攻开始前,侦察员针对前线美军阵地的地形、地貌、火力配备等情况,向李水清作了详细的汇报。
在听完侦察员的汇报后,李水清点点头,说:“那咱们就按事先说好的方案,于7月13日2点,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对他们发起总攻!”
7月13日2点刚到,随着李水清的一声令下,1000多门大炮同时向敌军的防御正面发起进攻。一时间,枪炮声、战士们的嘶喊声响彻云霄。
就在这个时候,199师595团1连一位年仅19岁的战士李家发,趁敌军不注意,抱着炸药直扑敌人设下的第一道铁丝网。在炸开第一道铁丝网后,随即扑向第二道。当部队冲向敌人据守的山顶时,没想到却被大大小小地堡中猛烈的机枪被阻拦。李家发动作敏捷,他拿着两颗手榴弹巧妙躲过敌人的射击,快速冲向敌人的地堡,敌人的机枪被他炸哑了。
当我军战士再次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想到又遭到敌人的阻拦。此后,战士们多次发起冲锋,但都倒在半路上。在如此危急时刻,只听上空突然传来一声“冲啊”的声音,敌军的机枪戛然而止。
战士们往前看去,才发现敌人的机枪戛然而止是因为李家发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战士们纷纷被李家发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染,随着一声声“冲啊”“杀啊”的声响,战士们成功占领轿岩山,将象征我军的红旗插在顶峰。
67军参加的夏季反击战役,共歼灭敌军12.3万人,收复朝鲜国土238平方公里,拉平了金城以南的战线。李水清得知这一战果后,代表军首长鼓励199师的每位战士:“大家不愧被称为‘首都师’,战斗力格外强。同志们,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他得知595团一连出现一位如黄继光似的英雄李家发后,他强忍内心激动之情,对指挥所的战士们说:“这是安徽父老的光荣,更是我们国家的骄傲!”
战争结束后,李家发被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的称号。
李水清请求回部队工作,邓小平:先念同志恐怕不会同意1952年7月,李水清被派往解放军军事学院俗称系学习;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8年8月8日,毛主席在济南接见济南军区各位领导干部。当时军以上的领导干部列队欢迎,毛主席一眼就看见了时任济南军区某军军长的李水清,笑着喊他:“小李子!”
李水清连忙上前向毛主席敬礼。毛主席笑着说:“小李子,你怎么光不长个子,只长精神呢?”李水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有说话。
1970年1月,中央决定将一机部和八机部合并,并任命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李水清担任一机部的部长。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很多老干部都要靠边站,但李水清上任后快刀斩乱麻,将不少靠边站的老干部都“拉”回来,让他们从事重要工作。
八机部的老部长陈正人在红军时期担任过遂川县的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江西省委书记。不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情况也不是太好。不过后来在李水清的帮助和周恩来的批准下,陈正人被正名。
1972年,陈正人因病去世,周恩来、李水清等人纷纷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参加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周恩来紧紧握住李水清的手,说:“李水清同志,你做了一件好事啊!”
1975年,当一机部的工作都完成后,李水清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于是便向中央提出想回部队工作。李水清在部队工作十分出色,他本以为自己的请求很快会得到批准,谁曾想却被委婉拒绝了。
某次外事活动结束后,李水清见到了邓小平,并向他询问原因。邓小平先是看了他一眼,然后说:“你在一机部工作很出色,先念同志恐怕不会同意你离开。”
李水清说:“那是总理点将,我不得不去,而且我在这方面是外行,我觉得自己做的不是很好……”邓小平听后笑了笑,说:“那我先和先念同志商量商量吧。”李水清点点头,说:“好的,那我等您好消息。”
五天后,中央通知李水清到南京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员。他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于是连忙将手头上的工作向李先念和华国锋报告。在交接完一机部工作后,李水清第一时间飞往南京上任。
当时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都是军委委员,只有李水清一人是副司令员担任军委委员。
1977年9月,李水清担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同年11月,担任第二炮兵党委第一书记;2007年8月31日,李水清因病去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