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什么时候建造的

勤动饭桶 2025-02-07 20:34:32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东麓栖鸾峰南岷江凌云寺,雕刻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的岩壁。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置于露天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通高71米,佛像为弥勒佛坐像,佛像始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修建,完成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建造历时约九十年。

1、建造历史

乐山大佛的历史,都刻在乐山大佛右侧由唐代韦皋所撰写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上,佛像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修建,成于唐代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建造历时约九十年,这九十年的时间包括了筹建、动工、开凿以及中间停顿的整个过程。关于乐山大佛的命名,其命名在唐代始建时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宋代称“凌云大像”“九顶大像”;明代称“凌云大佛”;民国时称“嘉定大佛”,现统称“乐山大佛”。

早期,在凌云山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的三江交汇处,江水奔腾,常常伴有船祸。在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和尚海通离师游历天下,来到凌云山,决定在临江的山岩上开凿一座弥勒佛像,由于弥勒佛是当时唐朝武周时期佛像的流传代表,便成为了海通法师建造佛像的首选。海通法师开凿佛像的目的一是用来抵御水患,减少人员伤亡。二是让这位巨大的弥勒佛安守坐镇,保佑苍生。

大佛建造的消息传开后,无数能工巧匠聚集到凌云山。据乐山本地人们的传说,开工时,千锤击石,喊声震天,场面千古少见。在佛像开工后,和尚海通承担起了资金筹措的负担。佛像的上半身尚未完工时,和尚海通圆寂去世,佛像的工程中断。

到了公元739年,即开元二十七年,章仇兼琼来此赴任剑南节度使,他奏请朝廷用嘉州部分盐税收入用于乐山大佛继续修建,自己也“持俸钱二十万,以济其费”,使停工多年的佛像工程得以继续。这段时间里佛像的修建不仅保证了岷江水运畅通,也为唐朝士兵与吐蕃作战提供了粮草供应。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佛像膝部的工作已经完成。不久,章仇兼琼升任户部尚书,赴任长安,乐山大佛工程再次搁置。

四十年后,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90年),为了继续保证唐朝士兵与吐蕃作战的粮草供给,来此就任已满五年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带领人们继续修建佛像,他在《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中写道:“从莲花座上至于膝,工未就者几乎百尺”,于是,他捐赠出自己的俸禄,完成佛像剩余部分的修建,包括开凿莲花座和礼佛平台,开凿大佛左右外壁高18米的两龛力士造像和大佛右侧岩畔上的摩崖《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石碑、修建大佛阁,使得大佛“趺足成形,莲花出水,如自天降,如从地涌”。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佛像修建完成,这次修建总共耗时十五年。

2、主要景点

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主要景点包括灵宝塔,凌云山、巨型睡佛、乌尤山等历史古迹,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另外,乐山大佛还具备“净土变”龛、“三佛”宝等艺术佳品,极具艺术价值。

总之,乐山大佛的建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历经了多次中断与续建,每一次的停工与复工,都交织着信仰、坚持与艰辛。经过近九十年的辛勤雕琢,乐山大佛终于在唐代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巍然屹立于世,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