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州市区大运河公园的最西侧广场上,工人们正在进行景点建设,为宿州增添底蕴。
只见工人们辛苦的工作,把几个长方体的石头,放入广场中。

这些石头,不知道材质是什么,但外表看起来,形如印章,底部分别写着开凿、埇桥、盛唐、极宋、飞虹、鏖兵等,代表着与运河息息相关的宿州城,在不同时期的状态。

据他们所述,这个广场原先设计的是雕塑,后改为印章,记录着宿州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宿州城,因运河而兴,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隋炀帝时,开挖大运河,在今埇桥区境内,通济渠上,建设了一座石桥,方便南北通行,埇桥,说法不一,一说是秦始皇所修建的甬道,一说是开挖隋唐大运河时,道上加土,而桥基则建在高高的堤坝上而得名。

大运河开挖完成之后,隋炀帝乘龙舟下江都赏琼花,路过埇桥,在此流连多日,观赏了埇桥的看花沟、莲花池。路过虹县(今泗县)时,也曾游览过虹县城北的大湖,并赐名万安湖。因为埇桥之便利,所以人们在此夹河而居,渐成聚落,唐朝时在此设置埇桥镇,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到了唐元和四年,在此设宿州,治虹县,后埇桥建城,宿州治所迁往埇桥,符离县治所也迁到了埇桥,此时的埇桥,成为了宿州、符离县、埇桥镇治所。辖地也是极广,东到虹县通海镇,西到天静宫老子故里,南至淮河,北抵故黄河(灵璧北界故黄河)。

唐时的宿州,就是上州,已经十分繁华,庞勋叛乱时,就在宿州城内劫掠大船三百余艘,满载物资东下,可见当时的宿州运河之上,到处都是船只,一片繁忙景象。

到了北宋,结束了晚唐割据、五代纷乱的时期,所以宿州一带基本没有战事,宿州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宋太祖赵匡胤下诏令:眷惟宿国,实处要冲,接淮水之上游,乃符离之故地,俾升节制,用壮军城,其宿州宜升为节镇,以保静军为名。

北宋的宿州,升为保静军,人口剧增,城内拥挤,宿州知州周佚欲扩展城池,本已得到朝廷准许,谁知道时任兵部尚书的苏轼横插一杠,一本《乞罢宿州修城状》让宿州展城一事作罢。做为兵部尚书,且不重视城防,也注定了北宋的灭亡结局。

陈希亮知宿州时,把石柱埇桥改成了没有桥柱的飞桥,成为了中国大运河上的第一座虹桥,并得到仁宗皇帝褒奖,下令全国效仿,宿州的埇桥,推动了中国桥梁史的发展。北宋灭亡之时,李成部下史亮焚烧宿州埇桥,自此后,虹桥的技艺失传了数百年,若不是《清明上河图》,恐怕谁也不知道虹桥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了。

南宋时,宿州沦陷,属金国管辖,日渐没落,南宋隆兴北伐、开禧北伐都未能收复中原,这时候的运河已经淤塞,再无往日之繁华,南宋出使金国的使臣,看到运河的场景,都黯然神伤,埇桥无复通波漕,灵璧使闻石卧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