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虽然身体孱弱,但却才识过人,投靠刘邦之后,为其出谋献策,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
汉朝建立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同受封,继续为汉王朝效力,但是张良的结局如何?却始终没有定论。一种说法是张良崇信黄老,想要修道成仙,所以自行退隐,第二种说法是他居官善终。
先说第一种,楚汉争雄,刘邦打败了项羽,登上帝位后,为了巩固皇位,大肆杀戮功臣,包括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英布、以及彭越等都先后被杀,张良见此,十分痛心,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担心自己会和韩信等人一样的下场,便挂冠而归,刘邦却极力挽留,但张良去意已决,辞官归隐,至白云山处修道成仙。此说法以《史记·留侯世家》为依据。后世的小说以及戏曲基本上也延续此种说法,比如京剧《张良辞朝》便是此种说法的代表作品。
刘邦
而第二说法种则认为张良居官善终,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政权稳定下来,异姓王逐渐被消灭,此时天下大治,但是宫内却不太平。刘邦宠幸戚夫人,想要废太子刘盈(吕雉之子),欲立戚夫人之子为储君。
满朝文武认为此举不妥,而刘邦心意已决,不听劝阻,眼看太子将要被废,吕后万分焦急,派其弟吕泽去向张良请教。
吕后
张良认为此事事关重大,不可如此轻率。汉朝刚建国,百废待兴,更立太子极有可能引发内乱,惟有顺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稳固江山。为此,张良告诉吕泽:“劝阻很难令刘邦改变主意,惟有请出“商山四皓”才有希望。“商山四皓”年皆八十余,高风亮节,深受人们尊重,现不就汉朝爵位,隐居深山,皇上都屡请不至,如若太子殿下能屈尊请得“四皓”下山相助,对巩固太子地位一定有所帮助。
商山四皓
吕泽回去复命之后,太子便请“四皓”出山,“四皓”被太子诚意打动,愿意下山辅佐。四位老人随太子进宫。刘邦惊问其名,才知这四位便是自己屡请不至的隐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厚,敬贤爱士,天下人都愿为太子效力,就算献出生命也义无反顾。刘邦见四老都为太子左右,便知道太子羽翼丰满,怕是难以动摇,便放弃了易立太子的念头,太子终得嗣位。吕后非常感激张良。刘邦死后,便劝张良结束修道生活,回朝做官,张良听从了吕后的建议,继续在朝中为官。惠帝元年,张良病故,谥号文成侯,得以善终。
张良的最终结局虽说法不一,但从史料记载上分析,他居官善终的结局是较为准确的。
[点赞]张良啊,一代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