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硫磺岛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这座黑色火山灰覆盖的岛屿见证了太平洋战争中最残酷的一幕。
7万5千名美军士兵为了攻克这座战略要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8万余人伤亡,其中6821人长眠于此。
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最终促使美国做出了使用原子弹的决定,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而近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硫磺岛的讲话,却将这段历史重新带回了公众视野,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赫格塞思在讲话中,将二战中屠杀2.8万美军的日军与美军阵亡将士并列称为“勇敢精神的象征”,并宣称这种精神将在美日同盟中“永垂不朽”。
这一言论立刻在美国社会引发轩然大波,许多二战老兵后代以及普通民众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硫磺岛战役持续了36天,美军原计划5天攻克,却遭遇了日军顽强的抵抗。
2.1万名日军士兵几乎全部战死,美军的伤亡人数也达到了惊人的2.8万,这在二战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被后人称为“太平洋绞肉机”。
赫格塞思将曾经给美军造成巨大伤亡的日军与美军士兵相提并论,赞扬他们的“英勇精神”,这无疑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阵亡美军士兵的亵渎。
美国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他们的愤怒。
有人晒出了硫磺岛战役中日军残暴对待美军战俘的照片,怒斥国防部长“美化敌人”。
有人质问:“如果我们要尊敬日军,那珍珠港的攻击又算什么?
”还有人讽刺道:“所以,那个时候在硫磺岛,美军和日军是在一起打外星人?
”更有美军老兵家属表达了他们的不解和愤怒。
国防部近期删除了硫磺岛战役英雄之一、原住民士兵艾拉·海耶斯的纪念页面,这更加深了民众对政府篡改历史的疑虑。
一边抹去美国老兵的历史,一边赞扬曾屠杀美军的日军,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让人不禁怀疑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赫格塞思的言论究竟是出于无知,还是另有政治考量?
一种可能是,赫格塞思作为一位媒体人出身的政客,缺乏军事经验,对历史的认知也存在偏差。
他或许只是想通过悼念仪式表达对美日同盟的重视,却无意中触碰了历史的伤疤。
另一种可能性则更令人担忧。
近年来,美国政府在二战历史问题上逐渐淡化日本侵略战争的性质,好莱坞电影也开始塑造日军“悲壮抵抗”的形象。
这或许是美国政府更大历史叙事改造计划的一部分,试图塑造一种“新历史观”,将美日塑造成“共同牺牲者”,为其印太战略造势。
赫格塞思的硫磺岛讲话,恰好发生在他访问日本、加强美日同盟的关键节点。
3月29日,他与日本防卫大臣在硫磺岛共同出席了悼念仪式,这是美日防长首次共同到访硫磺岛。
3月30日,赫格塞思在东京会见了日本首相,就美日军事合作进行进一步磋商。
近期,美国持续强化对日本的军事支持,包括允许日本自研远程导弹、扩展军事基地等。
美国此举的意图或许是为了巩固美日同盟,通过构建“共同历史记忆”来掩盖历史的敌对情绪。
二战的真正决定性战场是欧洲战场与中国战场,苏联、中国对击败法西斯轴心国的贡献至关重要。
美国淡化中俄在二战中的作用,试图突出美日作为“共同牺牲者”,甚至将日军塑造成美国的“战士盟友”,这无疑是对历史的歪曲。
赫格塞思的言论并非简单的“口误”或“作秀”,它更像是美国在历史认知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美国如今美化日军,淡化日本侵略罪行,将会导致历史认知的严重扭曲。
硫磺岛折钵山上那面著名的星条旗仍在博物馆飘扬,它象征着美军士兵的英勇和牺牲。
旗帜背后的真实历史,正在被政客们用“同盟永续”的油彩层层覆盖。
当年插旗的六名美军士兵中,有三人随后就被他们如今被要求“共同纪念”的日军射杀。
历史记忆的篡改,从未如此赤裸而荒诞。
赫格塞思的言论引发了人们的深思:铭记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还是为了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
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又该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