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为价值上百的雨伞、太阳伞而掏光钱包的时候,我们传统的免费又环保的蓑衣却无人问津。
山东82岁的老大爷在披着蓑衣走红之后,却留下了无数的叹息:“没人愿意学,传不下去。”
作为平度蓑衣的最后一位手艺人,82岁的孙吉章却对没有继承人而担忧。
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与优美的古诗词中的蓑衣,为何却没有人愿意学?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等这些古诗词都是在告诉我们蓑衣的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避雨。
蓑衣主要是用不容易被雨水浸湿的植物茅草编织而成,制成之后,就可以披在身上遮风挡雨。
随着工艺的发展,蓑衣渐渐演变成了大氅,一般富贵人家主要使用的就是大氅。
到了民国时期,为了行军打仗方便,披风就渐渐演化而成,不仅仅遮风挡雨,甚至携带更加方便。
到了现代,所以就成了各种品类的雨衣。
雨衣既不占地方,价格又十分低廉,很快就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物品。
就这样,曾经陪伴了人类几千年的蓑衣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中。
2021年的时候,山东平度82岁的老人孙吉章身披蓑衣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人们在被老人身上的精神打动的时候,老人却更关心自己的手艺无人继承。
作为平度蓑衣最后一位制作者,孙大爷的技术却面临着失传。
要知道,平度蓑衣并不是以往那种全靠茅草编织而成。
平度蓑衣的制作材料是一种名叫偏鞋草的植物。
这种植物十分有韧性,轻易不会断,十分适合编织。
但是可惜的是,想要找到这种植物就十分困难。
如果没有师傅带领,想要找到原材料就成了一大难关。
而之后的制作工序更加复杂。
首先需要将这些植物进行精细的处理,之后放置在特定的工具上一点点进行编织。
编织的顺序也是从上到下,先将脖子处编织好之后按照顺序往下编。
而孙大爷的蓑衣编织技术更加精巧,可以将肩膀处的蓑衣编织得微微向外翘。
这样就可以避免有雨水进入到脖子里,也可以让雨水自上往下,不会弄湿衣服。
事实上这种编织出来的蓑衣的质量十分好,可以传承几代。
同时也兼具保暖的功能,在上世纪的时候,有些人家在过冬的时候,会选择将蓑衣披在身上。
但是可惜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外出,这样的蓑衣制作技术却面临着失传。
当时一块学的很多人都放弃了制作蓑衣,平度当地也就剩孙大爷一个人还在坚持着。
相比较于外面的高工资,编织所以带来的收益寥寥无几,更何况蓑衣的编织对技术要求十分严格。
就这样,孙大爷的技术始终没有找到继承人。
这也是孙大爷最大的遗憾,这个传承了千年的技术,却正在遭遇断层的危机。
传统技艺的濒临失传是如今多少手工艺人心中的遗憾。
比如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的惠山泥人,在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市场上的混乱。
惠山泥人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盛行是在清朝。
在手艺人的手下,每一个泥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色彩鲜艳,又有着特色,造型精致,线条也很流畅。
但是如今科技发达之后,市面上大部分的惠山泥人都是从模具中出现的。
千篇一律的造型和表情,让泥人看上去十分呆板。
而这些模具泥人的出现也让传统的手工艺人的生意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手工艺甚至我们都已经没有在见到过。
比如北京毛猴,现在已经有很少人直到这项技艺的存在了。
毛猴的起源来自于中药铺,所以它的制作材料和中草药有关,主要是蝉蜕和辛夷。
通过两者的结合,一个全新的物种毛猴就出现了。
毛猴在制作成功后,会展现出拟人的形态,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让整个画面看上去十分精彩又热闹。
但是如今能够制作这个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在市面上也很少可以遇见。
想必很多人也发现自己小时候见到过的一些玩意儿,如今竟然已经消失无踪。
曾经在市集上可以吸引很多人的提线木偶,如今可是十分罕见了。
提线木偶在中国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在线绳的作用下,每一个木偶变得活灵活现,蹦蹦跳跳,这一个个木偶将每一个故事讲述得十分生动。
在曾经没有电影没有电视剧的时候,木偶戏和戏曲一直是咱中国人消遣的主要方式。
但是如今却已经很难再遇上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这种艺术更是从没有见过。
希望这样的技艺别丢失了,以后只能怀念了。
对于咱们传统的工艺面临的失传的问题,国家也是十分重视,而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越来越高。
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尝试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学习和挖掘失传或者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智慧的结晶,是无数的先人经过多次尝试之后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遗产。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转变自己的赛道。
与此同时,许多的自媒体博主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扬,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些技艺所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说,虽然面临的情况厌倦,但是年轻人的态度也是十分地真诚。
希望接下来,这些精美的技艺能够被永久地继承并传承下去。
信息来源: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